第203章 马格德堡之战(下)(1 / 2)司徒长史
随后,法国和普鲁士两军的散兵们也开始放冷枪,试图打乱对面敌军的阵脚。
不过,普鲁士散兵部队的战绩属实不算是太好。
因为在三十三年前,也就是1760年七年战争期间的柏林会战之中(俄奥联军于1760年10月对普鲁士首都柏林发动的突袭行动。)。
尽管普鲁士军队并没有奥地利军队那样庞大的轻步兵储备,但是自从腓特烈二世即位伊始,便从护林员和猎场看守人中招募了精锐轻步兵:普鲁士猎兵,其后逐步从五六十人扩充成一个营。相对于其他部队,猎兵身着实用的绿色制服,装备线膛猎枪,加之出身可靠,奖赏及时(至多不过一个团的猎兵在所有步兵团中排名授勋总数前三),并且享受较好的退伍待遇和晋升空间(从1740年到1808年,总共133名猎兵军官中足有31人并非贵族出身,这在当时的普鲁士军队中堪称独特)。在七年战争中的布拉格、洛伊滕、霍赫基希战场,猎兵都曾立下大功,他们甚至屡屡演出敌后侦察和擒拿逃兵的好戏。
猎兵手中的线膛猎枪是一种装填缓慢却威力、精度惊人的兵器,据说能够在近距离放倒一头野猪,毕竟这还是护林员的本行之一。不过,它的装填速度仅有普通滑膛枪的一半,加上难以使用刺刀(毋宁说是普军根本未曾考虑到猎兵需要使用刺刀的情形),这导致猎兵一旦在开阔地带面对骑兵突袭,便会沦为砧上鱼肉。
然而,此战却给普鲁士军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普鲁士军队猎兵随后仅仅保留了1/4的线膛枪兵编制。其后数十年间,绝大部分普鲁士猎兵竟然放弃了他们引以为傲的线膛猎枪,转而用上普普通通的滑膛枪与刺刀,宁愿丧失优越感,也要保住面对骑兵的最后一线生机。
由于普鲁士军队的散兵们普遍装备着和线列步兵同泽们一样的波茨坦M1740型燧发枪,这也使得他们在接下来和普遍列装线膛枪的法国散兵的对抗之中,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下风。
而法国散兵们,也凭借着手里的线膛枪,非常“不讲武德”地朝着那些挥舞着指挥刀和军官戟的普鲁士带队军官们进行挨个点名。
随着基层军官们的不断应声倒地,普鲁士军队线列步兵们组成的方阵部队,已经开始出现了溃乱。
“骑兵部队,冲锋!给我冲散普鲁士军队的阵型!”布吕内中将大声地下令道。
随后,在舒瓦西男爵的率领之下,大概两个师兵力的胸甲骑兵开始对着已经出现了溃乱的普鲁士军队线列步兵部队组成的方阵冲去。
骑兵的战术队形相对简单,没有步兵那么多的变化。冲锋时,两列横队的形式基本为当时各国所接受(匈牙利骠骑兵是3列横队,不过拿破仑时代后期也改为两列横队)。不过,战场上一个中队的一、两百人有时无法形成足够的冲击力。所以,骑兵通常以团为单位发动冲锋。这时,团里各中队一字排开,形成更大规模的两列横队。有时依照敌方情况,会发动整旅,甚至整师的骑兵冲锋,场面巍为壮观。行军或待机时,需要缩小正面。中队里的每个连都会改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纵队,前后依次排开,形成队形较长的纵队。骑兵冲锋的全过程是呈加速度进行的。在距敌方200到300码(1码约为0。914米,下同)的距离上,指挥官会命令:“准备冲锋!剑出鞘!小步前进!”距敌150码时,命令“快步前进!”50码时,命令“冲锋!”此时,所有号手吹冲锋号,骑手将自己的马匹驱至最高速度。前排骑手将剑尖向前作刺杀状,后排骑手保持高举状态。加速度冲锋使得骑兵在接敌之前保持了队形的相对完整,给敌方阵线造成瞬间的最大冲力。如此冲锋是针对阵容齐整的敌方步兵或骑兵进行的。当对方阵脚不稳或溃散时,骑兵的速度就更为重要。此时,便可以放开了冲锋。
对于步兵方阵,一次冲锋基本难以奏效。所以,在骑兵充足时,会采用多个波次的方法。一个骑兵旅的两个团前后间隔一定距离,先后发动冲锋。第一波吸引敌方火力,并造成一定的混乱,随即穿过敌方方阵间的空隙改变方向返回。此时,敌方步兵消耗了弹药正在装填,方阵上出现的个别“弱点”也没有恢复,拍马赶到的第二波骑兵往往能够形成突破。不过,这需要两波骑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坚定、训练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冲锋也不太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大多数情况下突破步兵方阵都绝非易事。
后方的普鲁士军官们大声地吼道:“不要乱了阵脚!不要乱了阵脚!变换阵型!变换阵型!组成双排空心方阵!组成双排空心方阵!”
卡尔·威廉·费迪南德亲王见大批的法国胸甲骑兵部队已经朝着普鲁士军队线列步兵方阵袭来,也是没有丝毫的迟疑,大声下令道:“骠骑兵部队!准备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