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3章 民用交通飞艇(2 / 2)雯织天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跟著排队的人检票后,被引导进入登陆通道。

这通道每一个都是固定通向一个停靠坪,六十米的距离並不长。

但通道两侧也是玻璃窗,人流行走的速度並不快,大家都兴奋的透过窗户,近距离看著眼前的飞艇。

对於飞艇这东西,楚国人並不是太陌生。

军方现在用的可不少,经常能够看到,刷著黄色涂装的军用飞艇在丹阳郊外通过。

但能这么近距离看到,还是第一次。

郑勤可没心情和这些人一样,他就想赶紧上飞艇將东西放下。

首次开通运行航线,来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有这个行程,只是凑热闹罢了。

对比收入,乘坐飞艇只需要一百块左右的价格,並不贵。

进入飞艇,郑勤发现这型號k120飞艇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座椅之间间隔也不小。

远比飞机上的座位看起来要更舒適。

“您的座位在28排4號。”乘务员看了一下票,手指著不远处的地方说道。

郑勤道了声谢,慢慢挪到自己的位置。

在座位上方,有著放置物品的地方。

他东西虽然带得多,但因为这次通行的乘客基本都没携带大东西,倒也能放得下。

將箱子和背包放到头上的储物格,郑勤才鬆了口气坐了下来。

他的位置刚好是靠窗的座位。

透过窗户,能够看到下面好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第一次航行,对於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很紧张,生怕出点问题,任何一步都仔细小心的检查。

临江市由四条铁路在这里相交,7月至9月的时候,旁边的勒拿河还能够通行三千吨级的货船。

楚国的中央仓库就坐落在这座城市。

许多物资都通过这里,输送去北域各个地方。

虽比不上南方的气候,但至少城市中生活还算是便利。

从丹阳到临江市直线距离在两千公里,但这飞艇並不是和飞机一样直达。

中间会在各个城市停靠。

所以这段行程耗费了十八个小时才到达。

这艘飞艇的终点则是玉楼市。

玉楼市的发展也不慢,是北域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数量足有二十多万人。

其中更是出了不少文学家。

这让好些丹阳人都感觉奇怪,怎么那种恶劣气候的地方,还能出文学人才?

难道文学必须经受苦难吗?

在人文科学领域,原本安排的是北海市。

但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玉楼市已然有超越北海市的趋势。

这里面,可少不了那些从种植空间放出来人的功劳。

早些年,在没有確定进行人体生物技术路线的时候,可是让空间里面的人主要从事人文科学。

別的不说,写文章,玩艺术,可真是一绝。

科研这一块没这个天赋怎么练都没用。

但人文科学领域,没天赋成不了第一第二,但第三第四看起来也很不错。

玉楼市大部分市民都是空间人,经过这些年的生活,他们也习惯了外面的世界,虽说不如空间里面好,但至少他们有一些特权,每年是能够进入空间去探亲。

孩子进入空间学习的要求比其他地方也要简单一点。

十八小时的路程,虽然时间久,但因为座椅宽大,腿也能伸的开。

郑勤倒是没感觉太累。

下了飞艇,他才感觉到,这里的飞艇场比之丹阳的,差距真的很大。

这里说是飞艇起降场,但看起来就是一个经过平整的水泥地而已。

没有丹阳那里的豪华感觉。

这座巨大平整的水泥地上,不但停著他刚乘坐的飞艇,还有三艘黄色涂装的军用飞艇。

临江市作为楚国物资集散中心,军方的许多物资同样在这里进行补充转运。

提著大包小包,刚走出飞艇场大门,就听有个熟悉的声音在叫自己名字。

“爹!”郑勤激动的喊道,只是双手都提著东西,不能挥手打招呼。

“你这孩子,怎么回个家带这么多东西。”郑钧丹走到儿子身边,伸手取过郑勤拿著的部分行李。

郑勤嘿嘿笑著,跟著父亲走到路边。

一辆车子停在路边。

“爹,你咋又买了一辆车。”

“嘿嘿,我看宣传,这种皮卡適合咱们家,就买了一辆。”郑钧丹说完,將儿子的行李放进后面车斗里面,然后拿防水布盖住绑好。

“这牌子是福特吧?”郑勤围著皮卡车转了一圈问道。

“对,看起来咋样。”

“还可以,多少钱啊?”

“也不贵,就5000。”

郑勤无奈摇摇头,自家都三辆车了,没想到父亲又买一辆。

还好楚国汽车价格便宜,他现在工资每个月都有九百,家里分的土地农场,收入加起来每个月都能赚到4000左右,一辆车倒是不贵。

虽说他觉得浪费,毕竟家里车足够用了,但是老爹喜欢,他能怎么办呢?

只能夸奖这车好看,买的好了。

从飞艇场开车离开,他家农场並不在市区,距离市区还有六十公里的距离。

在临江市还好,但是一出了城市,明显道路就差了不少。

路面都只是碎石铺成,哪怕是四驱皮卡,跑起来还是能够感觉到顛簸幅度不小。

这还是算好的,他们刚移民过来的时候,这里甚至路都算不上,就是一条勉强能通车的通道。

“咱们这边还没有修路的安排吗?”

郑勤自从上学之后,就很少回来了,毕业之后更是留在了丹阳。

每次回到家,对这里最不喜欢的就是道路通行。

虽说现在比刚来的时候好,但和丹阳那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咱们这里暂时就別想了,这路已经不错了,这边的情况就不適合修建道路,两年冬天下来,什么路都要坏。”

郑钧丹倒是没什么感觉,能有一条碎石路他就觉得挺好。

突然想到在临河市日报上看到的新闻,又说道:“看报纸上,说是要修建高架道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始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