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3章 311:巡视关东(2 / 2)非正常大脑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那山那人那狗里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致和细腻含蓄的情感表达,证明了霍健起具备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地域风情完美结合的能力。

《闯关东,需要的不仅仅是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更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需要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叙事基调,霍健起无疑是最佳人选。

过了一会儿,霍健起才注意到王盛一行,连忙起身迎了过来。

“王总,您来了。”霍健起与王盛握手,脸上带着创作期特有的疲惫与专注。

“霍导,辛苦。进度怎么样?”王盛问道。

“还行,就是细节上总想抠得再细一点。”霍健起叹了口气,随即又眼神发亮,“不过这里的景确实帮了大忙,置身其中,演员很容易找到感觉。比在影视基地里东拼西凑强太多了。”

王盛点点头,目光扫过片场。

他看到穿着破旧袄、脸上带着“冻伤妆”的李幼斌饰演男主角朱开山、萨日娜饰演文他娘等主要演员正在一旁休息、对词。

整个剧组氛围严肃而专注。

“不急,慢工出细活。《闯关东是我们打造‘正剧’品牌的关键一步,质量是第一位的。”王盛拍了拍霍健起的肩膀,“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公司提。”

“有王总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霍健起感激道。

他深知,如此大体量的电视剧,没有制片方的全力支持和信任,导演很难完全施展艺术抱负。

在片场待了约一个小时,观看了两场戏的拍摄,王盛对剧组的整体状态和呈现出的质感颇为满意。

霍健起对光影的运用、对场面调度的控制,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将闯关东的艰辛与希望,家族的情义与挣扎,都细腻地编织在了镜头之中。

离开影视城,王盛又在下榻的宾馆会议室,听取了辽省分公司和剧组制片部门关于预算、周期、后续宣传计划的详细汇报。

次日,九月七日,王盛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视察了沈城两家正在装修的“中影盛世影城”。

第一家,位于沈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中街。

这家影城选址在一栋新建商业综合体的顶层,占据了整整一层楼,规划了八个影厅,其中包括一个近400座的巨幕厅按照当时标准。

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隔墙、安装座椅和调试设备。

王盛仔细查看了影厅的视线、声学设计,询问了消防验收和设备采购情况。

中街作为沈城传统的商业中心,人流密集,消费能力强,是布局多厅影城的绝佳位置。

第二家,位于正在快速发展的和平区太原街商圈。

这里周边高校林立,年轻消费群体集中。

影城规模略小,规划了六个厅,但设计更显时尚、前卫。

王盛特别关注了vip厅的舒适度和配套服务区的规划。

他指示陪同的影城经理:“未来电影市场的竞争,除了片源,就是体验和服务。我们要让观众觉得,来这里看电影,是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看一场内容。”

两家影城的负责人均表示,按照当前进度,十月中旬完成装修和设备调试,十月下旬正式开业迎接观众没有问题。

辽省有生产电影设备的机械厂,所以调度很快。

王盛叮嘱务必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确保开业一炮打响。

连续两天的行程紧凑而高效。

王盛的此次辽省之行,不仅实地掌握了核心项目的进展,更通过与地方各级官员的密切接触,进一步巩固了盛影传媒乃至“中影盛世院线”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布局和政商关系。

辽省电视台的《辽省新闻以及沈城本地的多家媒体,都对王盛的视察活动进行了报道。

镜头里的王盛,年轻、沉稳、目光敏锐,与官员交谈时从容不迫,视察项目时专业内行。

这些报道,无形中又在公众面前强化了他作为“中国电影产业领军人物”的形象。

九月九日晚,王盛婉拒了地方上的送行宴,乘坐最后一班飞机前往吉省春城。

九月十日,视察了春城的中影盛世影城。

九月十一日,与吉省相关部门官员、长影厂厂长等人畅谈未来文化产业布局,反正就是画大饼。

九月十二日,来到黑省,视察了哈市的中影盛世影城。

九月十三日,与黑省相关部门官员、黑影厂厂长等人又是一番畅谈未来文化产业布局……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