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1章 299:织网(2 / 2)非正常大脑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同时,王盛也画下蓝图:“随着国家光缆干线工程的推进和电信普及,未来三到五年,我们要争取实现全国影院网络接入全覆盖。”

二、多厅影院建设能力与起步规模“钱”与“地”

这直接取决于各厂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和自身实力。

有能力独立建设者:

上影厂朱泳德,实力雄厚,坐拥魔都市场。

朱泳德在王盛的游说下,虽对联盟心存警惕,但深知不加入则可能又被边缘化。

最终同意首期在沪建设不少于5家现代化多厅影院,并全部接入实时联网系统。

不过,需要盛影传媒承担70%的建设费用,但盛影传媒只能拿到影院一半的股权,也就是35%。

此外,上影厂在联盟内获得了仅次于中影、盛影和原委员会各位委员的话语权,并在未来片源供应上享有优先权。

王盛和韩三坪琢磨了下,答应了下来,魔都是重要票仓,不可能放弃的。

西影厂热情高涨,利用钟楼附近的宝地,计划首期建设2家旗舰级多厅影院。

长安作为西北经济重镇,消费能力尚可,西影厂对票房充满信心。

珠影厂和深影厂:同处粤省,经济活力最强。

两者经过王盛协调,决定联合发力,避免内耗。

珠影主打粤州市场,首期规划3家;深影则专注于鹏城,首期规划4家。两地影院均要求高标准,全部实时联网。

京城中影+盛影:作为大本营,资源最优。韩三坪和王盛规划首期建设5家多厅影院,遍布海定、潮阳、西城等核心区域。预计单家影院建设成本含土地改造成本、设备采购、装修约在800万至1200万人民币之间,五家总投资规模约6000万。这将作为全国院线的样板工程。

需要盟友支持者:

苏影厂和南影厂,王盛协调两者合并资源,共同成立“苏省院线公司”,首期在金陵建设2家,在苏锡常地区再布局23家。盛影和中影以资金入股,提供管理支持。

辽影厂和滨影厂,同在辽省,联合成立“辽省院线公司”,主打沈城、滨城两地,首期各建12家。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正处于阵痛期,消费能力受限,影院规模适中。

鄂影厂和武影厂,联合成立“鄂省院线公司”,聚焦鄂城三镇,首期规划2家。

其他单个省/直辖市厂如津影厂、浙影厂、闽影厂、鲁影厂、峨影厂等,大多能在省会城市依靠自身土地或合作资源,首期建设12家影院。盛影和中影视情况提供资金或设备租赁支持。

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份如桂、滇、豫、冀、皖、赣、晋、甘、宁、青、新、蒙、黑等,这些地区的电影厂大多囊中羞涩。王盛提出的方案是:

旧影院改造,鼓励其收购属地现有的老旧单厅影院进行翻新,隔成多厅。

资金方面,由中影、盛影或邻近的实力大厂如西影、珠影现金入股,控股或参股建设。

租赁合作,寻找当地商业地产合作,以轻资产模式运营,降低初期投资压力。

这些地区首期目标是在省会城市先建立起1家像样的多厅影院,作为据点,暂不追求数量。

三、其他关键协商内容

品牌与统一运营,联盟院线统一命名为“中影盛世联合院线”暂定名。

所有加盟影院须使用统一标识、接受统一排片指导尤其在热门大片上映时、遵循统一的服务标准。

分红机制,明确了票房收入在扣除国家专项基金、营业税后的分账比例。

大致遵循“制片方+发行方”拿约40%,院线/影院拿约60%的行业惯例,但在联盟内部,根据投资比例和运营贡献,会有更细致的内部分账规则。计算机联网系统为精准分账提供了技术保障。

片源保障方面,韩三坪承诺,中影集团将优先保证联盟院线的片源供应,尤其是进口分账大片。王盛则承诺,盛影传媒出品的特供版影片,将在该院线享有至少一个月的独家放映期视市场表现可延长。这是吸引各厂加盟的巨大诱惑。

管理输出,盛影传媒将成立专业的影院管理公司,向加盟影院输出经理人才,提供标准化培训,确保服务品质。

谈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对技术怀疑的,有对出资比例争执不下的,有担心自身利益被侵蚀的。

但在王盛清晰的蓝图、韩三坪的权威背书,以及“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驱动下,一张以“中影盛影”为核心,串联起全国主要电影制片厂,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跨省院线大网,开始艰难而坚定地编织起来。

时间来到七月份,随着中影的组建跨省院线试点资质申请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渠道改革,终于迈出了最具实质性的一步,这个试点资质,仅有中影获得,也只有中影有实力、有能力、有名分搞跨省院线。

盛影传媒申请的国产片发行资质也下来了,很轻松,但全国只有七家公司获得试点资质,每家背后的跟脚都不一般。

王盛从此刻起,马马虎虎算是站到了中国电影行业的顶峰。

大导、投机客、圈外资本……现阶段来讲,在王盛面前,全是土鸡瓦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