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罗根的治国智慧深不可测(1 / 2)半杆大烟枪
第190章 罗根的治国智慧深不可测
说到哈定总统,就不得不说到太阳报曾接到的那个戛然而止的爆料电话。
罗根当时不在报社,不过他还是赞同理查的后续处理——不做处理,当无事发生。
这里面的水太深了,不是太阳报一个小媒体能够掺和的。
在权力的角斗场上,知道得太多而又不懂得闭嘴,是取死之道。
最关键的是,太阳报诸人都知道,那时的民众真正想要听的是什么。
南方的武装叛乱,北方此起彼伏的甚至提出“武装罢工”骇人口号的工潮,哈定总统的突然离世……这一连串的剧变,如同一次次强烈的地震,动摇了普通民众对稳定生活的认知。
陷入了不安和焦虑之中的美利坚民众,渴望秩序,渴望安全,渴望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告诉他们,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敌人会被揪出来,生活会恢复正常。
联邦政府拿着“总统被叛乱分子谋害”这面染血的大旗,以“肃清内奸、维护稳定”为名,大肆逮捕所谓的“叛乱分子及其同情者”,恰恰迎合了民众的这种求安心理。
试想这时候,一家报纸突然跳出来唱反调,质疑总统的死因,会有什么好下场吗?
民众不会将其视为勇敢的“吹哨人”,反而会将其视为破坏稳定的“奸细”,群起而攻之。联邦政府更会毫不犹豫地将其碾碎,杀一儆百。
也是这种求安心理,让联邦政府轻易发现,只要给他们想要清除的任何人,贴上“叛乱分子”这个标签,此时心理极其脆弱的民众,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政府的逮捕行动。
这就使得数以万计的——无论是组织罢工的工会领袖、发表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还是仅仅因为肤色或族裔而显得“可疑”的普通人——被轻易地像垃圾一样被扔进私营监狱系统。
罗根看到了这些不乏白人的“叛乱分子”,就很能理解韦德·贝里克为什么要搞“理论创新”了!
这些被关进来的,可不是什么温顺的绵羊。
他们是敢于罢工的工人,是敢于质疑的知识分子,是可能被南方叛乱激发出反抗意识的各色人等。
如果不从思想上、从制度上彻底驯服他们,如何才能将这些潜在的“麻烦制造者”转化为稳定、可控、能持续产生价值的“奴隶”?
韦德·贝里克的“奴隶”理论,关键并不在于如何让那20%的精英心安理得地成为“奴隶主”,而在于如何让那80%的人,心甘情愿、甚至感恩戴德地自觉成为“温顺的奴隶”。
这要求……罗根第一时间只想到了某个古老的东方大国——india!
贝里克的这套理论,想要的不就是让美利坚“印度化”吗?
可以的,兄弟,可以的。
欧美文化的底层逻辑,与india文化的底层逻辑实在太契合了。
或者可以说,现代的india,简直是欧美文明最顶级、最理想的状态:
全民笃信宗教、社会阶层高度固化且被宗教合理化,“神王”高高在上,婆罗门共治天下;
而底层的无数“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即使生活在贫困、无知与绝望中,也大多安于命运,将苦难视为前世的业报或必然的秩序,生不起反抗之心,甚至主动维护这套体系……
罗根相信,美利坚上层阶级对此是极其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