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接过军报,仔细翻阅,脸上露出振奋之色:“好!前线將士辛苦了!粮草輜重可还充足?伤员救治如何?”
“回殿下,经由水路转运,粮草军械供应无虞。太医署派遣的隨军医官也已妥善安置伤员。”房玄龄一一稟报,心中对太子的细致颇为讚许。
这位太子,相较於几年前,確实稳重干练了许多。
“如此便好。”李承乾頷首,又拿起另一份奏疏,“山东、河北今秋粮赋已陆续入库,除保障前线外,可有盈余用於平抑关中粮价?今岁关中丰收,但预防穀贱伤农,亦不可不察。”
户部尚书唐俭出列稟奏:“殿下所虑极是。臣等已擬定章程,擬以略高於市价之数收购部分新粮,充作军储兼调节市场……”
殿內,君臣就著漕运、税赋、边镇防务等事项一一商討,条理清晰,效率颇高。
李承乾虽然年轻,但在房玄龄、唐俭等重臣的辅佐下,將庞大的帝国打理得井井有条,確保了前线战事的顺利推进。
然而,就在朝议即將结束时,一名內侍匆匆入內,呈上一封密奏。
“殿下,百济、新罗使者已至长安,安置於四方馆。另有……高句丽秘密使者,亦隨商队潜入,请求秘密覲见太子殿下。”
殿內顿时一静。
李承乾眉头微蹙,与房玄龄交换了一个眼神。高句丽秘密使者?在这个敏感的时刻?
“可知来意?”李承乾沉声问道。
內侍回道:“对方口风甚紧,只言带来平壤城內某位大人物』的亲笔信,关乎高句丽国运,务必亲呈大唐监国太子。”
房玄龄低声道:“殿下,此中恐有蹊蹺。或是渊盖苏文缓兵之计,或是高句丽內部反对势力欲借我大唐之力……需谨慎处置。”
李承乾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锐利:“孤知道了。告诉对方,孤可以见他,但需在严密监控之下。
另外,速將此事以加急稟报父皇,请父皇圣裁。”
他处理得滴水不漏,既没有贸然拒绝可能的机会,也没有擅自做出决断,充分尊重了远在前线的皇帝父亲的权威。
“诺。”內侍领命而去。
朝会散去,李承乾独坐殿中,揉了揉眉心。
监国以来,他深刻体会到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艰辛,也更能理解李世民为何一定要亲征高句丽,以绝后患。
辽东战事牵动著整个帝国的神经,而长安的稳定,则是前线最大的保障。
他走到殿外,凭栏远眺,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硝烟瀰漫的辽东城。
“乙支文德……倒是一员良將,可惜了。”
他轻声嘆息。作为监国太子,他阅读了所有关於高句丽將领的谍报,对乙支文德的才能和风骨有所了解。
“这样的人物,若能为我所用…”
但他也知道,战场之上,各为其主,有些遗憾,註定无法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