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宦官争权,江南大患(月票600加更!(2 / 2)佚名
魏朝停下脚步,目光扫过王体乾。
他最不喜人叫他“魏掌印”,满宫的小太监都称他“老祖宗”,王体乾偏要咬着“掌印”二字,明摆着是不愿认他这个“内廷之首”的名分。
但他也清楚,王体乾手握西厂,兼着司礼监秉笔,是如今宫里除了他和魏忠贤外最有权势的太监,真要撕破脸,于自己无益。
魏朝喉间发出一声淡淡的哼笑,语气里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敷衍:
“有礼了。”
说罢便要抬步继续往前走。
他刚从文渊阁那边过来,还得去东暖阁伺候皇帝,没功夫跟王体乾虚耗。
“掌印且慢!”
王体乾突然上前半步,声音压得低了些,却足够让魏朝听见。
魏朝的脚步顿住,转过身时,脸上的漫不经心已换成了皮笑肉不笑的模样,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透着几分阴鸷:
“王秉笔拦着咱家,是有什么赐教?”
他特意加重了“王秉笔”三个字,像是在提醒对方,即便手握西厂,也还在他这个掌印之下。
王体乾飞快地扫了一眼四周。
回廊尽头的侍卫站在十步开外,宫道两侧的槐树影影绰绰,并无旁人。
他这才凑近魏朝,几乎是贴在对方耳边,压低声音道:
“方才掌印走后,魏忠贤趁着御前奏事的功夫,把兵仗局贪腐的册子呈给陛下了。”
“唰”的一下,魏朝脸上的笑意瞬间褪去,脸色骤变如纸。
他左手猛地攥紧了袖袍。
他掌控大内行厂,早知道魏忠贤盯着兵仗局不放,那里面牵涉着他几个心腹太监,连他认的义子都在兵仗局,若是真查起来,难免会扯到他身上。
可他没料到,魏忠贤竟会选在他离宫的间隙发难,连一点缓冲的余地都不留!
“陛下……陛下怎么说?”
魏朝的声音里多了几分不易察的颤抖,往日里的威严散了大半。
伴君如伴虎。
别看他是司礼监掌印,被宫里太监们尊为“老祖宗”,三大太监里稳坐头把交椅,可他的权势全是皇帝给的。
当年上一任掌印太监王安就是因为牵涉到忠诚二字,被陛下一道旨意贬去南京守陵,没半年就“病逝”了,那下场他想起来就脊背发凉。
王体乾见他慌了神,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却很快掩去,语气依旧恭顺:
“陛下看了册子,倒没过多怪罪掌印,只说‘兵仗局积弊已久,非一日之过’。”
这话像一颗定心丸,让魏朝悬着的心猛地落了下去,他甚至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后背已惊出一层薄汗。
可还没等他缓过劲,就听王体乾话锋一转,声音里添了几分冷意:
“不过……陛下当着魏忠贤的面说,兵仗局的整顿,就全交给魏公公全权负责,旁人不得干涉。”
“可恶!”
魏朝猛地低喝一声。
他哪里不明白,魏忠贤这是明着跟他抢权。
整顿兵仗局,既能揪出他的人,又能把兵仗局的权柄攥在手里,一箭双雕!
若是他就这么认了,宫里的太监们该怎么看他?
一个连对手发难都不敢还手的“老祖宗”,跟个空架子有什么区别?
他猛地转头看向王体乾,眼神里带着急切与狠厉:
“王秉笔,你手握西厂,宫里宫外的消息最是灵通,魏忠贤这厮就没半点罪证落在你手里?”
王体乾垂眸笑了笑,语气慢悠悠的。
“魏公公行事素来谨慎,贪腐受贿的事,他是断不会沾的。
不过……
他那个侄子魏良卿,在肃宁老家可没那么安分。”
魏朝的眼睛瞬间亮了,像是在黑暗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连忙追问:
“魏良卿?他怎么了?快跟咱家细说!”
王体乾便压低声音,把西厂番役查探到的消息一一道来:
魏良卿借着魏忠贤的名头,在肃宁强占了数千亩民田,还强抢民女,更有甚者,去年冬天竟私设刑堂,打断了不肯交“孝敬钱”的乡绅的腿。
这些事魏忠贤或许知情,却从没管过,全当没看见。
“好!好!好!”
魏朝连拍了三下手掌,眼睛里迸出骇人的杀气,嘴角却勾起一抹狠笑。
“魏忠贤,你要对我的义子下手,如今咱家就拿你侄子开刀!看咱们谁能笑到最后!”
王体乾站在一旁,垂着的脸上没什么表情,长长的睫毛掩去了眼底的算计。
他心里却乐开了。
搅吧,闹吧,魏朝和魏忠贤斗得越凶越好。
可千万要火拼啊!
等这两人两败俱伤,宫里再没人能压得住他,到时候司礼监掌印的位置,说不定就真落到他王体乾手里了。
宫中波云诡谲。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对于袁可立来说,这其中的风波,却比之内廷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月的秋风终于吹散了连月的阴雨,秦淮河的水位缓缓退去,露出河底淤积的黑泥与被冲垮的堤岸残石。
可这场迟来的放晴,却没给金陵城带来半分生机。
沿街的铺面十有七八关着门,门板上还留着水浸的暗痕。
偶尔开门的粮铺前,排队的百姓从巷口绕到巷尾,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铜钱,眼神里满是焦灼。
河岸边,几个纤夫正费力地将搁浅在淤泥里的漕船往外拖,船底的杂草与腐木散发出刺鼻的腥气,像是在诉说这场水患的余威。
袁可立站在江南巡抚衙门的窗前,望着楼下萧条的街景,一声沉重的叹息从喉间溢出。
这场从六月持续到八月的水患,像一把钝刀,慢慢割着江南的元气。
雨停了,可水患留下的烂摊子,却比洪水本身更难收拾。
最先暴露的,是金陵城里疯涨的物价。
他昨日让幕僚查过,北京的米价不过三两银子一石,南京却已飙到八两五钱,还常常有价无市。
寻常的青菜,往日里一文钱能买一把,如今三文钱只能换几片菜叶。
就连百姓赖以果腹的糠饼,都涨了两倍价钱。
幕僚说,漕运堵了近两个月,从扬州、镇江过来的粮船,要么在运河淤塞段搁浅,要么被沿途饥民抢了粮袋,能运到南京的,不足平日的三成。
府城的官仓里,存粮只够支撑一个月,若再等不到漕粮,怕是要出抢粮的乱子。
比物价更让他揪心的,是江南的收成。
苏州、松江、常州这些鱼米之乡,稻田几乎全被洪水淹了。
他派去查勘的吏员回禀,有的稻田里,稻穗泡得发黑腐烂,一捏就碎。
有的田埂被冲垮,淤泥盖过了禾苗,连补种的机会都没有。
据不完全统计,江南各省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绝收,数十万百姓失去了生计。
不少人背着铺盖逃到南京城外,聚集在破庙、土地祠里,缺衣少食。
眼下发梢已开始有疫病的苗头,若不及时赈灾,恐怕又是一场灾祸。
更棘手的,是江南制造局的差事。
今岁陛下特意嘱咐,让制造局赶制生丝,专供西夷的商队。
那些西夷愿意用白银换生丝,一笔交易就能为朝廷赚回百万两银子,是朝廷收入的重要来源。
可水患淹了桑田,湖州、嘉兴的蚕农们,养的蚕要么被洪水淹死,要么因缺桑叶饿死,生丝原料一下子断了供。
制造局的总管昨日还来哭求,说库里的生丝只够织三千匹绸缎,离宫里面给的任务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西夷的商队十一月就要到天津,若交不出货,恐怕日后就无法从西夷手中赚取银两了。
另外,让袁可立无奈的是,江南的布商们还在阳奉阴违。
袁可立早前下过令,让布商们优先将存丝交给制造局,朝廷按市价加两成收购,可布商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的说存丝早被水浸了,拿不出货。
有的偷偷把丝卖给国内的绸缎庄,赚更高的差价。
更有甚者,联合苏州的乡绅给衙门递帖子,说“民商也要活命”,逼他收回成命。
袁可立派去查抄的兵丁,刚到布商家门口,就被乡绅带着佃户拦在门外,双方剑拔弩张,差点闹出人命。
袁可立揉了揉发紧的太阳穴,将案上的文书摞在一起。
哎
难啊!
水患一来,加上地方上,乡绅、布商相互勾结,阻挠政令,今年的江南税收,恐怕都麻烦了。
百姓这边,饥寒交迫的流民随时可能酿成乱局。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去打仗杀敌还难!
战场上的敌人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找到就可以杀。
然而在江南
他要对付的是粮荒、是贪腐、是官商勾结,是这江南大地积弊已久的沉疴。
这些东西,却很难直接触摸。
要根治,更是难上加难。
愁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