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0章 乱局英雄,釜底抽薪(1 / 2)佚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60章 乱局英雄,釜底抽薪

大同镇监府的朱红大门外,早已挤满了人。

夜色幽深,火把的光却把这片空地照得通红,映着一张张慌乱的脸。

官员们大多携着家眷,夫人抱着哭啼的孩子,仆从扛着半大的箱笼,连平日里养尊处优的书童,此刻也攥着一把短刀。

武库运来的甲胄堆在门边,却没几个人能像样地穿戴。

有的把头盔戴歪了,系带松松垮垮挂在颈间。

有的护臂穿反了,抬手时甲片“哗啦”作响。

还有的干脆只系了腰带,把腰刀别在上面,权当是个样子。

大同知府周显站在人群里,青色的官袍外罩着一件不合身的铁甲。

他手里攥着一把长剑,剑鞘上的缠绳都被汗水浸得发潮,手腕控制不住地发抖。

他一辈子读的是圣贤书,判的是民间案,何曾见过这般阵仗?

今夜还在府衙里批阅公文,今日就要提剑突围,想想城外的叛军和流民,他的腿肚子就忍不住打颤。

旁边的大同县令董中行更甚,脸色比纸还白。

人群中,却有一个身影格外扎眼。

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孙传庭身着一身轻便的皮甲,腰间系着一柄镔铁剑,剑穗垂在身侧,纹丝不动。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围着家眷打转,而是站在火把下,目光扫过混乱的人群,又望向远处城中的火光,眉头微蹙。

这不是紧张,是在思考。

他刚从按察司衙门赶来,路上见了太多流民劫掠的惨状,也看清了叛军的混乱,心里对突围有了几分想法。

“轰!!”

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是北门方向的火炮声,紧接着,喊杀声又近了几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镇监回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众人齐刷刷转头望向北面,只见一队人影朝着这边奔来,为首的正是镇守太监张炜。

他的蟒纹袍沾了不少尘土,鬓角的发丝散乱,身后跟着代王世子朱鼎渭,还有百名身着银甲的王府护卫。

“人都来齐了吗?”

张炜刚停下脚步,就朝着锦衣卫千户卢剑星问道。

他眼角的余光扫过人群,见大多官员都在,心里稍定,却又被卢剑星接下来的话浇了一盆冷水。

“回镇监,冀北道监察御史刘景、布政司分守道御史还没到。”

卢剑星躬身回话,语气带着几分无奈。

“派去催的人回来报,刘御史家眷收拾东西耽搁了,分守道御史的府邸被流民围了,怕是……怕是出不来了。”

张炜的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

都到这个时候了,还在磨蹭!

他刚要发火,卢剑星又急忙补充:

“还有北门那边,斥候刚传回消息,贼军攻势越来越猛,祖协镇的人快撑不住了,火炮的声音都稀稀拉拉的,怕是弹药快用尽了!”

“不能等了!”

“立刻突围!所有人跟我走,朝着北门冲!”

说着,他就要拨开人群,往北门方向去。

再晚一步,祖大寿守不住,他们连最后的生路都没了。

“镇监且慢!”

一声沉稳的呼喊从人群中传来,孙传庭快步上前,挡在了张炜面前。

他没有躬身行礼,而是直视着张炜的眼睛,语气平稳:

“镇监,此刻突围,毫无计划,毫无阵型,不过是驱羊入虎口!

叛军虽乱,却有数万人之多,沿途必定设伏。

咱们这边老弱妇孺居多,官员们大多手无缚鸡之力,这般乱冲,只会死伤惨重,说不定连北门的边都摸不到!”

张炜愣了一下,脚步顿住了。

他方才只想着“快”,却忘了“乱”。

眼前这数百号人,一半是妇孺,一半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真要乱冲,怕是走不出半条街就会被叛军冲散。

他看着孙传庭镇定的眼神,心里一动,问道:“佥事有何良策?”

孙传庭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说道:

“当务之急,是整肃阵型,分兵护持!

王府护卫在前,他们身着重铠,手持重盾,可挡叛军锋锐。

府衙的贼曹兵丁在后,持圆盾跟进,补护卫之缺。

民壮、快手分在两侧,亦持重盾,护住左右两翼,防止叛军偷袭。

巡检司的弓兵居中,既护着诸位大人和家眷,又能远程射杀阻拦之敌。

沿途遇敌,先由弓兵射退,再由护卫、兵丁推进,不求速度,但求稳进。

唯有如此,才能有一线生机!”

这番话条理清晰,句句切中要害,听得在场官员们惊诧无比。

连张炜都忍不住点头。

他没想到,这个平日里只管刑名的按察使佥事,竟有这般军事眼光。

果然是陛下点的将!

陛下的眼光,那会错?

“好!”

张炜当机立断,抬手对着众人吼道:

“此番突围,咱家全权交由孙佥事调度!

谁要是敢不听号令,延误时机,休怪咱家不客气!”

此刻容不得半分犹豫,孙传庭的法子,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乱局之中,最怕的就是成无头苍蝇。

此番有孙传庭调度,众人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官位高低在此刻已无意义,能活命才是最重要的。

孙传庭见状,立刻开始调度:

“王府护卫统领何在?速率百人列前阵,重盾相扣,形成盾墙!”

“在!”

一名身材魁梧的护卫统领上前一步,挥手喝道:

“弟兄们,列阵!”

百名王府护卫迅速聚拢,将重盾竖在身前,瞬间形成一道一人多高的铁墙。

“府衙贼曹兵丁,列第二阵,圆盾护腰,随盾墙推进!”

孙传庭又喝,府衙里的兵丁们连忙应声,虽然动作有些生疏,却也很快排成了队列,圆盾在身前连成一片,护住了盾墙的缝隙。

“民壮、快手分左右两翼,各五十人,重盾护翼,遇敌不许乱冲,听弓兵号令!”

“巡检司弓兵,居中列队,箭矢上弦,见敌便射,优先射杀持械者!”

一道道命令下去,混乱的人群很快有了秩序。

官员们被护在弓兵中间,家眷们缩在最里层,孩子们被母亲捂住嘴,不敢再哭。

孙传庭走到队伍最前面,拔出腰间的镔铁剑,剑尖指向北门的方向,声音洪亮:

“诸位!

今日突围,退则死,进则生!

唯有同心协力,才能冲出大同,见到熊经略的援军!

随我杀!”

“杀!”

护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火把都晃了晃。

张炜站在队伍侧面,看着孙传庭沉稳的背影,又看了看渐渐成型的阵型,心里终于有了几分底气。

他摸了摸怀里的印信,转头望向代王世子朱鼎渭,见其虽面带惧色,却依旧挺直了腰板,便轻声道:

“世子放心,有孙佥事在,咱们能出去。”

朱鼎渭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火光上,想起留在王府的父亲,眼圈微微发红,却没再说什么。

此刻多说无益,活下去才是唯一的念想。

队伍缓缓开动,盾墙在前,弓兵居中,两翼护持,像一条缓慢的长蛇,朝着北门方向移动。

在街巷中艰难推进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

沿途零星的叛军和流民还在劫掠,见这支阵型严整的队伍过来,有乱民试图冲上来抢夺,却被巡检司的弓兵一箭射穿喉咙。

“前面就是北门!”

孙传庭突然停下脚步,镔铁剑指向前方的城门洞。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那座高大的城门紧闭着,城头的火把摇摇欲坠,隐约能看到城墙上趴着几名士兵,甲胄上满是血污。

城门洞两侧的城墙被烟熏得漆黑,地上堆着烧毁的滚木和断裂的云梯,几具叛军的尸体斜斜地靠在墙根,胸口插着箭矢,早已没了气息。

“轰!”

又是一声火炮响,这次近得震得人耳膜发疼。

城头上的一名士兵被气浪掀翻,从城头摔了下来,重重砸在地上,没了声息。

紧接着,城头传来祖大寿沙哑的吼声:

“顶住!再顶片刻!”

孙传庭心里一紧,知道祖大寿已是强弩之末。

他回头对护卫统领喝道:

“加快速度!盾墙推进,掩护弓兵!”

百名王府护卫齐声应和,将重盾又往前顶了顶,盾与盾碰撞的“哐当”声在街巷中回荡。

队伍加快脚步,朝着城门洞冲去,刚到城门附近,就见一群叛军举着刀枪,从城门两侧的小巷里冲了出来。

这是刘振邦留下的兵卒。

“弓兵,射!”

孙传庭一声令下,居中的弓兵立刻搭箭拉弦,箭矢像雨点一样射向叛军。

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叛军应声倒地,后面的人却依旧悍不畏死地往前冲,眼看就要撞上盾墙。

就在这时,城头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呐喊:

“杀!”

祖大寿提着一把染血的长刀,从城门里面冲出来,身后跟着三百余名残兵。

他们大多带伤,模样凄惨。

祖大寿的甲胄早已被血染红,脸上溅满了肉泥,眼神却依旧锐利如刀:

“弟兄们!冲开一条道,护着大家出城!”

三百残兵跟着他,像一把生锈却依旧锋利的刀,朝着叛军的侧翼砍去。

叛军本想围攻孙传庭的队伍,没料到背后会突然杀出一支生力军,顿时阵脚大乱。

祖大寿一刀劈开一名叛军的头颅,鲜血溅了他满脸,他却丝毫不在意,继续往前冲:

“快!城门已打开,再晚就来不及了!”

孙传庭见状,立刻下令:“盾墙掩护,家眷先行,官员随后,士兵断后!”

队伍瞬间动了起来,家眷们抱着孩子,顺着祖大寿冲开的缺口,朝着城门洞跑去。

“快!再快些!”

大同知府周显和县令董中行跟在后面,此刻早已没了往日的斯文,只顾着往前跑,连掉在地上的帽子都顾不上捡。

祖大寿冲到孙传庭身边,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声音急促:

“城外还有些叛军的游骑,你们出城后往许家庄堡方向跑,熊经略的大军就在那边!”

“你怎么办?”孙传庭问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