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这数当真没算错?一株结两棒,一亩四千棒,真能有这么多?”
“世伯,我也是按眼前的数估的,只少不多。”
萧然蹲下身,指着旁边的玉米秆,“你看,这地里的玉米株距密,一株俩棒是常事,只是第二个小小些。”
“要是百姓种得疏些,产量或许少点,但一千斤总是有的。”
这话像颗定心丸,让房玄龄猛地回过神。
他快步走到官员身边,一把抓过那本计算册,指尖划过纸上的数字,反复核对了三遍,才抬起头,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振奋:
“是真的!按方才的称量,就算打个八折,一亩也有九百六十斤!”
“这等产量,抵得上五亩粟米、六亩水稻啊!”
他越说越激动,手里的册子都抖了起来:
“往年关中大旱,百姓要靠官府赈济才能过活,有了这玉米,哪怕年景差些,一亩收个五六百斤,百姓也能吃饱饭,再不用逃荒了!”
田埂上的风似乎都静了些,只余下粗布上玉米粒偶尔滚落的轻响。
这“一千二百斤”的数字,落在大唐众人心里,不是轻飘飘的称量结果,而是砸开了困守他们半生的“粮荒”枷锁。
是百姓灶台上再不会空荡的米缸。
是灾年里不用再啃树皮的孩童笑脸。
是官府库房里能压得住慌乱的赈济余粮。
是边军将士碗里能填实肚子的热饭。
于寻常农户而言,粟米亩产两百斤已是丰年。
一家五口要种十亩地才够糊口,遇着旱涝,便要卖儿鬻女或逃荒。
可如今这玉米,一亩便能抵上五亩粟米的收成。
余下的地能种些蔬果换钱,或是留着休耕养地。
往后再不用在青黄不接时,看着粮袋底的余粒发愁。
再不用怕一场小雨淹了稻苗,便要全家挨饿——这千斤亩产,是把“安稳日子”的底气,实实在在递到了百姓手里。
这个产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其实李世民等人很难相信的。
旁边的小公主抓起玉米粒就想吃。
萧然拉着小公主,“兕子,这个硬,不好吃的。”
“嗯呐嗯呐”小公主这才放下。
“这些都是种子,拿回家晾晒干,等来年全部种下去。”萧然表示。
“可惜还是太少了,要不然是真想尝尝的。”李世民拿起一个玉米棒子嗅了嗅。
“现在就这些,一粒都舍不得吃的,都要留着的。”
李世民点点头,“都留着,等一下收的时候仔细点,一粒都不能弄丢了。”
“萧然,这个玉米杆,可以带走吧!”李世民指了指,“我拿回去喂一下牛和马,看看吃不吃。”
“这个世伯可以带过去,这个杆有点硬,得切小一点才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