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4章 婚,恋(2 / 2)中条山的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阿姨好,老两位奶奶好!”顾知行道。

“小顾是吧,我们先看看这个宅子。”小满笑道。

“啊,好!”顾知行不敢直视小满。

进去后,小满也不介绍任由顾知行自己看。

这是一个五进的超级四合院,简单整修过。

顾知行看得很细点点头,建筑结构、檐下彩绘、屋内构造都拍了照,还用尺子量了柱础的尺寸等。

看完之后顾知行就开始了侃侃而谈,说到专业的时候这小子直接忘了什么是紧张。

王红霞听的连连点头,她可是专门管过房的,尤其是这种老房子,她现在住的六十六号院更是她看着修缮好的。

小满和王翠萍则是从不同角度提了几个问题,当然了不全是宅子的。

小满率先开口,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敷衍的审度:“小顾,听凝雪提过,你在国外事务所做过,参与过大型社区规划。怎么想着回来了?”

顾知行略一沉吟,答道:“阿姨,国外的经验有可取之处,但很多理念需要结合本土的实际。那边社区规划更侧重功能分区和私人空间,而我们的街区,比如胡同、里弄,更讲究邻里关系和公共生活的延续。我觉得回来能做更接地气、也更有意义的事情。”

王翠萍接过话,她的问题直接而具体:“在国外留学和工作,那边环境复杂,你是怎么把握自己的?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比较棘手的情况?”

顾知行听出了话里的关切,认真回答:“王奶奶,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和项目上。国外确实有各种诱惑,但我清楚自己是去学本事的。遇到不合适的场合或邀请,我都找借口推掉,尽量不涉足不必要的交际。原则问题,不敢含糊。”

王红霞则更关注根源,她笑着问,眼神却仔细:“小顾,听你口音是本地人?家里以前住哪一片啊?祖上就是做这行的?”

顾知行感觉后背有些冒汗,仍保持着礼貌:“是的,王奶奶,我家祖辈就住在城西。祖父和父亲都是做建筑和规划的,算是家学。小时候就在胡同院里长大,所以对这些老建筑、老街区特别有感情。”

小满点点头,又将话题引回专业,却暗含深意:“这院子大,结构也老,改造起来最怕什么?你怎么看‘修旧如旧’和满足现代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

顾知行思索片刻,答道:“最怕的是盲目动手,破坏了原有的气韵和结构。‘修旧如旧’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尊重历史痕迹,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设施。比如隐蔽布线,优化采光通风,在保留格局的前提下提升居住舒适度。关键是找到那个平衡点,让老房子既能留住魂,又能符合现代生活。”

王红霞补充问:“用料呢?现在好多新料和老的搭不上。”

“尽量寻访老匠人,用传统工艺和相近质感的材料。比如砖瓦,可以去老窑口找,或者用仿古定制。木构件能修则修,不能修替换时也要选纹理色泽相近的老料。细节上马虎不得。”顾知行答得流畅,显见是深思熟虑过。

一番问答下来,顾知行应对得体,既展现了专业素养,也间接回应了几位长辈的关切。

小满与王翠萍、王红霞交换了一个眼神,未再多言,只是让他先出个初步方案看看。

顾知行离开后,小满、王翠萍和王红霞三人回到堂屋坐下。

王红霞先开了口:“这孩子瞧着倒是挺踏实,不像有些留学回来的,眼高于顶。言谈举止也规矩,他家那个情况,我好像有点印象,城西顾家,以前听我们单位管房的老李提过一嘴,是正经的书香门第,家风是好的。”

王翠萍点点头,从警察的角度补充道:“问他在国外那段,回答得也坦然,眼神没躲闪,不像撒谎的样子。不过还得再看看,年轻人有时候会装。”

小满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沉吟道:“能力是有的,刚才说的几点都在行。想法也有,不是那种只会画图的匠人。就是不知道心性到底如何,凝雪那丫头性子强,找个太有主见的,怕以后拌嘴。”

王红霞放下茶杯,笑道:“我看啊,有点坚持未必是坏事。总比那些没主意、一味顺着凝雪的强。过日子哪有不磕绊的,关键看讲不讲理。”

王翠萍也笑了:“霞姐这话在理。咱家凝雪那个脾气,找个面团似的,她也看不上。这小子刚才说起专业那个劲头,倒是跟凝雪谈起生意时有几分像。”

小满听着两人的话,微微颔首:“人是凝雪自己接触的,咱们也就是帮着看看大面。家世清白,本人有正经营生,没什么不良嗜好,大方向上挑不出错。具体如何,还得他们自己相处。”

她顿了顿,又道:“这事先到此为止,我回去跟柱子哥说一下,看看他有什么想法。还有,凝雪那边,咱们也先别漏了口风,不然我怕那丫头有抵触心理。”

“是这个理儿。”王红霞和王翠萍都点头赞同。

三人又说了会儿闲话,便各自起身。

小满回到九十五号院把情况跟何雨柱说了一下,何雨柱想了想,决定下次亲自去见见这个小子。

几天后,顾知行来电话说设计稿准备完成了。

何雨柱本打算独自去见顾知行,谁知消息不知怎么就走漏到了老方和老赵耳朵里。

两个老头第二天一早就堵在了何雨柱家门口。

“柱子,这么大的事,你还想瞒着我们?”老方瞪着眼。

老赵在一旁帮腔:“凝雪那丫头的交往对象,我们这两个老家伙怎么能不帮着掌掌眼?”

何雨柱哭笑不得:“方叔,赵叔,我就是先去接触一下,了解了解情况。凝雪那边八字还没一撇呢,您二位这么兴师动众,再把人家小伙子吓着。”

“吓着?”老方一摆手,“要是这点阵仗都经不住,那也配不上咱们凝雪。别废话,什么时候去?我们跟你一起。”

何雨柱无奈,知道拗不过这两位,只得应下。

何雨柱带着老方、老赵两位长辈,再次来到了那处待改造的四合院。顾知行已经等在门口,手里拿着厚厚的方案图纸。见到何雨柱身后还跟着两位气度不凡、目光炯炯的老人,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迅速调整好状态,上前一步,恭敬地打招呼:“何伯伯好,这两位老先生好。”

老方上下打量了他几眼,没说话,只是“嗯”了一声。老赵则笑眯眯地点点头:“小伙子精神,我们是凝雪的长辈,跟着柱子过来看看。”

顾知行心里更紧张了,面上努力维持着镇定:“几位里面请,我把初步方案详细汇报一下。”

进了正房,顾知行将图纸在八仙桌上铺开,开始讲解。他准备得很充分,从整体规划到局部细节,从结构加固到水电暖通改造,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强调了如何保留原有风貌和使用现代材料的结合点。

他讲解时,何雨柱偶尔会插话问几个专业问题,比如某种传统工艺的具体做法,或者某种新材料的耐久性。

顾知行都能一一作答,显得功底扎实。

老方抱着胳膊听了半天,突然开口,问题却拐了弯:“小顾啊,听说你放弃国外挺好的工作回来的?为什么?那边给的薪水不高?”

顾知行心里一凛,他坦诚回答:“方老,国外薪水确实不错。但我觉得,学的这些东西,在自己国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更能找到归属感。看着自己参与设计的项目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建起来,那种成就感不一样。”

老方不置可否,又追问:“那你觉得,是国外的设计理念先进,还是我们自己的好?”

顾知行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各有优劣。国外在技术标准化、功能性细化上很成熟;但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空间哲学,比如讲究意境、顺应自然。好的设计应该是取长补短,找到最适合这片土地和人的方式。”

老赵在一旁听着,微微颔首,转而问起:“做你们这行,接触的甲方形形色色,要是遇到想法不合理,硬要你改的,你怎么处理?”

顾知行想了想,说:“赵老,我会尽量沟通,用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去说服。如果甲方坚持,而改动确实会严重影响建筑安全或核心价值,我会明确告知风险。实在无法协调可能只能选择放弃项目。有些底线,不能破。”他说到最后,语气很坚定。

何雨柱看着顾知行,能感觉到这年轻人骨子里有自己的坚持,并非一味迎合之辈。

这让他心里倒是添了几分好感。

何雨柱这时才开口,他将话题引向了专业:“小顾,上次你提到的‘修旧如旧’,我很感兴趣。具体到结构加固和材料上,你有什么成熟的思路?比如,既要保持木结构的原貌,又要满足现代的抗震和防火要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谈到专业,顾知行的眼睛亮了起来,紧张感消退大半。他引经据典,从唐宋的营造法式讲到现代结构力学的巧妙应用,提出了几种隐蔽加固的方案,又详细阐述了如何筛选、处理替代木料,以及如何与现代消防系统结合。

何雨柱听得频频点头,偶尔插话追问细节,两人竟有些探讨学术的意味。

老方和老赵在一旁听着,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不太明白,但看顾知行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眼神也缓和了不少。

问答持续了一阵,期间老方和老赵又开始问问题,都刁钻的很,甚至问到了他对未来家庭生活的设想。

顾知行虽然额头冒汗,但始终应对得体,不卑不亢。

最后何雨柱告诉他这个宅子不是打算住人的,是要改造成私人博物馆的,还需要重新做设计,顾知行并不意外,因为何家有这个能力。

他表示他会尽量复原宅子的古典美,里面的东西他也会找更专业的人设计。

送走顾知行后,老方背着手,对何雨柱说:“小子还行,不是个软骨头,肚子里有货,人也算正。就是有点文人的清高,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吃亏。”

老赵笑道:“有点坚持好。凝雪那性子,找个太圆滑的,反而不美。我看这孩子眼神清亮,不是那歪心思的人。”

何雨柱点点头:“能力、人品,大面上看来是过关的。具体的,还得看他和凝雪自己的缘分。咱们做长辈的,把把关就行,强求不得。”

“这倒是。”老方叹了口气,“儿女债啊,操心不完。”

“行了,回吧,家里还等着信呢。”

“走走,这事既然有了眉目,今天柱子你要请客,我和你方叔也算出力了吧,你总得表示表示不是。”老方道。

“对,我回去喊上红霞、翠萍她们,柱子你可要拿点好酒出来哦。”老赵道。

“没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