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博弈(2 / 2)中条山的狼
不久后,由几家国际通讯巨头组成的代表团高调访华,与相关部委进行了接触,提出了颇为优厚的合作条件,包括技术分享和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前提是要求参与甚至主导主要城市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并建议“采用成熟稳定的国际标准”。
接下来,邮电系统,关于引进国外通信设备与技术的论证会开了一场又一场。
每次会后,邮电的内部会议上,还会发生激烈的争论。
“黄河通讯的技术确实已经成熟,我们应该给民族企业一个机会。”
“但国际厂商的经验更丰富,引入竞争对行业发展有利。”
“关键是安全可控,通信网络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
最终,经过多轮讨论和实地考察,相关政策出台:支持黄河通讯参与主要城市的gsm网络建设,外资企业可作为设备供应商参与竞标,但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且核心网络设备需经过严格审查。
这并不是邮电一个系统做出的决定,而是其他几个部门也介入了,才有了这么一个结果。
期间邮电系统还有几个人因为强烈支持西方资本进入被纪检委谈话了,当然也就有人落马了。
黄河这边得到消息后,何耀宗和许大茂长长舒了口气,机会给了黄河了,下面就看谁技术迭代的快了。
随着政策的明朗,黄河通讯迅速行动起来,与更多的线城市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县属邮电部门签署了gsm网络建设协议。
工程车队开进各地,基站的选址、架设、调试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一九九三年过了年,何家按照约定,备了厚礼,小满前往陆书怡的老家提亲。
何雨柱没去,大儿子他都没这么做,二儿子也就不会这么做了,不然乐家知道后肯定会不高兴,大儿媳妇心里也会别扭。
双方见面,便将婚期定在了当年的五一。
消息传回四合院,陈兰香和王翠萍高兴得合不拢嘴,开始张罗着准备婚礼的各项事宜。
小满拉着陆书怡的手:“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耀宗要是敢让你受委屈,你就告诉我,我替你收拾他。”
陆书怡红着脸点头:“谢谢阿姨。”
“还叫阿姨?”小满嗔怪地看她一眼。
陆书怡微怔,随即有些羞涩地低声改口:“妈。”
“哎!”小满响亮地应了一声,脸上笑开了花。
何凝雪得知婚期已定,特意从南方打了电话回来。
“二哥,恭喜啊!总算有人愿意收留你了。”她在电话那头打趣。
何耀宗心情好,也不跟她计较:“你那边项目进展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告一段落,回来帮帮忙?”
“快了快了,最后一个地块的规划审批下来,我就能抽身了。保证误不了你的大事。”
老方老赵等人也过来祝贺,聊完了家事,话题又转到公事上。
老方抿了口茶,神色稍正:“柱子,最近外面不太平啊。我听到些风声,有些人看你们黄河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又在琢磨别的路子。”
何耀宗刚好进来送文件,听到这话,接口道:“方爷爷,您说的是不是关于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方面?”
老方看了他一眼:“你也听到风声了?”
何耀宗点头:“有些关键的芯片和特殊材料,供货周期最近变得不太稳定,价格也有些浮动。我们正在寻找替代渠道,或者加大储备。”
老赵沉吟道:“未雨绸缪是对的,关键的技术和材料,不能完全捏在别人手里。你们南边那个电子厂还得加大投入。”
何耀宗道:“赵爷爷,已经开始扩建工厂,设备都准备好了,不过只有我们一家做很难实现自给自足,我们打算跟一些国内的厂子合作,看看他们能不能消化一部分技术。
“这是好事啊。”老赵笑道。
“事是好事,不过现在国内厂子要升级投入还是比较大的,估计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还要靠外面。”
“这很正常,很多东西不都是从无到有。”老赵道。
何雨柱这时开口道:“这件事光凭黄河是做不成的,半导体产业是成体系的,想要在国内把体系建立起来,并且在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准,还是要靠相关部门推动。”
“说说你的想法,我们看看能不能出出力。”老方道。
何雨柱大概说了一下,老方和老赵对视一眼。
老方先开了口:“柱子你这一盘棋下得很大啊。”
“未雨绸缪!”老方道。
“趋势如此罢了,如果不提前准备点东西,以后有得我们难受。”
“那其他方面你就不给点建议?”老方道。
“大体都是一样的,更多地方恕我力有不逮!”何雨柱道。
“那行,你把这个先准备一下,我直接去找人。”老方道。
“可以。”
几天后,一份由黄河集团战略发展部主导、微电子研究所与精工、重工等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关于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体系化发展的初步构想》报告,摆在了何雨柱的书桌上。
这份报告没有浮夸的辞藻,而是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勾勒出半导体产业从设计、制造到设备、材料的全链条图景,并指出了当前国内存在的关键断点和薄弱环节。
老方和老赵戴着老花镜,花了一整天时间仔细研读,又在上面添了些只有他们这个层级才了解的背景信息和潜在风险提示。
“差不多了。”老方放下报告,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份东西,有骨头有肉,分量足够了。”
老赵也点点头:“是该递上去了。不过,柱子,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事关重大,牵扯的利益方太多,上面的讨论和决策,需要时间。”
何雨柱神色平静:“我明白。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先把我们能做的做到最好。”
报告由老方和老赵通过特殊渠道稳妥地递了上去。
接下来的日子,看似平静,但何雨柱能感觉到水面下的暗流。
集团内部,根据这份报告的思路,微电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几家顶尖工科院校的合作,联合开设定向培养班;精工和重工则开始更系统地整理自身在精密加工和特殊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可能的产业协作做准备。
一个多月后,一个由相关部门司局级干部带队的低调调研组来到了黄河微电子研究所。
没有提前通知,没有迎来送往,调研组在研究所待了整整三天,看生产线,查技术资料,与研发人员座谈,问题问得非常细,尤其关心量产良率、设备依赖度和技术迭代速度。
接着又去了特区的电子厂,这次足足待了十五天,调研组才离开。
同时还有多支调研组去了全国各地的半导体厂。
不久后,一个非正式的消息通过老方传了回来:上面高度重视黄河集团提交的报告,基本认同“体系化发展”的思路。
但具体如何落地,是成立国家级产业基金,还是选定重点区域和企业进行试点,亦或是两者结合,仍在激烈讨论中。
核心争议点在于,是全产业升级,还还是部分升级,具体升级哪一部分,针对国企是否一视同仁,还是优胜略汰,以及如何确保投入的有效性。
“听说,有人主张由现有的几家国有大厂牵头,吸收黄河的技术;也有人觉得,应该放手让黄河这样的民营企业闯一闯,看看能不能杀出一条新路,争论不小啊。”
何雨柱道:“无论哪种方案,技术和人才是基础。”
就在半导体产业构想缓慢推进的同时,时间悄然滑入一九九三年四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