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0章 他怎么就碰上氪金玩家了!(7k)(1 / 2)孟泽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0章 他怎么就碰上氪金玩家了!7k

华灯初上,龙国某航天基地的核心区域,扶摇二號可回收技术技术实验室內灯火通明。

这里是国內顶尖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攻关前沿,此刻,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像琴弦一样紧。

实验室的墙面上,巨大的电子屏清晰地显示著一个数字:“首次全流程回收测试,倒计时31

天。”

科研组负责人,钟宇光,一位年近五十、头髮半白的技术专家,正戴著老镜,躬身在一张巨大的流程图前。

他手中拿著红笔,在第一级再入段姿態控制余验证这一关键环节上,又添了一个密密麻麻的標註。

“老钟,再確认一下,我们对结构热应力模型的耦合分析,真的能承受我们设定的最大侧风剖面吗?”旁边,副组长徐丽博士端著一杯冷掉的咖啡问道。

钟宇光头也没抬,沉声道:“理论值可以,但模擬和实测之间永远有偏差,我们现在採用的是最保守的预测,但要知道,这次回收测试的价值,在於验证我们的高维非线性预测算法能否在真实工况下,完美接管火箭的控制权。”

他直起身,揉了揉酸痛的脖子,语气里带著一丝担忧:“我们不像某些国家,拿一个空载的阉割版去作秀。”

“扶摇二號的测试,必须是满载工况,我们要验证其对未来空间站物资运输的实用性,三十一天,时间很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整个实验室,几百名科研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著。

有人在测试发动机点火后的推力瞬变稳定性,有人在进行著陆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超低温疲劳测试,更多的人则是在计算机前,调整和优化那套复杂到极致的再入引导算法。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回收,更重要的是,要验证这套系统能够適应各种复杂载荷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鲁棒性一一这正是扶摇二號技术选代中所看重的真本事。

“徐丽,你去催一下软体组,告诉他们,载荷模型的输入接口必须在今晚十点前锁定,任何新的模型调整,都可能让我们的姿態控制和燃料晃动算法重新回归零点。”钟宇光吩附道。

徐丽点头,正准备转身离开,这时,钟宇光办公室的內线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我是钟宇光,请说。”

电话那头是基地主管,声音透著一股不正常的急促和压抑:“钟总,你那里现在能抽出时间吗?有一个紧急通知,需要你立即签署確认。”

“紧急通知?关於什么的?”钟宇光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警了一眼屏幕上的“31天”。

“关於测试计划的,扶摇二號首次全流程回收测试,时间需要提前。”

钟宇光握著电话的手紧了紧:“提前?提前多久?提前三天五天,我们还能应付。再提前就超出安全余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几乎是带著一丝歉意和无奈:“不是三天五天,钟总,是提前到下周四。”

钟宇光大脑喻的一声,像是被重锤敲击了一样,他猛地站了起来,带动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引得周围的人纷纷侧目。

“你再说一遍?下周四?!那只有—·八天!”钟宇光的声音瞬间拔高,语气中充满了震惊和愤怒,“开什么玩笑?!我们还有八十多项安全確认和二十多项极限工况测试没有完成!这根本不是提前,这是在拿国家资產和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开玩笑!”

就算他们有前期多年的技术经验,这也不够啊!

徐丽和其他工程师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他们迅速將视线投到了钟宇光的身上。

“钟总,我理解您的情绪,但你放心,相关数据会马上送到你处做参考,保证你能完成任务。

北“数据?什么数据能这么管用?”

“別告诉我是小苔蘚的模擬数据,那些数据跟现实情况还是有出入的。”

“你等著吧,人应该快到你那边了,你看看这份数据,再来告诉我,八天时间够不够。”

真是荒谬!

钟宇光狠狠地掛断了电话,正准备穿上外套去找高层理论,实验室的大门却被推开了。

进来的是一位身著便装、气质沉稳的中年人,他身后跟著周宇的助理柳思思,中年人手中没有文件,只有一个加密的固態硬碟。

“钟总,这位是陈工,受周宇教授委託,给您送一份重要的数据。”柳思思简洁地介绍道。

周宇派来的?

钟宇光疑惑地看著这位陈工,直犯嘀咕。

周宇派来的?这位年轻的明星教授,自从他们项目启动以来,除了偶尔在大型会议上露面,几乎就没和他们“扶摇號”回收技术实验室进行过直接接触,向来只是对接电磁弹射技术,所谓的数据是哪儿来的?

他们团队是国內最早、最完整的重型火箭回收技术体系,难道还有什么核心的、他们不知道的测试数据?

陈工没有废话,直接將硬碟递给钟宇光:“钟总,时间紧急,这是周宇教授要您参考的极限工况测试报告,它將证明,您的八天时间,绰绰有余。”

钟宇光皱著眉,和副组长徐丽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困惑和一丝不悦,这话说得太满了!八天时间,绰绰有余?

在徐丽的帮助下,硬碟连接到了主控制台,隨著权限解锁,一份命名为《火箭第一级回收测试载荷鲁棒性缺失版一一全流程数据流解析与模型逆推报告的文件呈现在巨大的屏幕上。

整个实验室立刻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钟宇光戴上眼镜,紧盯著屏幕。

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报告摘要,语气带著明显的怀疑:

“这是哪家兄弟单位的高精度模擬仿真数据?“载荷鲁棒性缺失版”?还“逆推报告”?这术语一套一套的,唬谁呢?”

徐丽快速翻阅著报告中的再入姿態控制与燃气舵响应曲线图,眉头紧锁:“钟总,这不是一般的模擬数据,它对大气层的密度变化、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毫秒级响应,以及超音速再入时的气动耦合效应的捕捉,精確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如果这是模擬,那运行这套仿真程序的超级计算机,恐怕比现有小苔蘚还要先进!”

“而且,”徐丽放大了一张显示燃料晃动抑制模型的图表,“它提出的柔性阻尼方案,在理论上完美解决了我们长期困扰的火箭在高频率振动下的推进剂溢流问题,我们光是优化这一个环节,就至少了六个月!”

钟宇光的心臟开始加速跳动,他是一个严谨的工程师,首先要质疑一切不符合常理的现象。

“不对,不对劲!”钟宇光摇头,语气仍然固执,“如果是我们自己团队的成果,我们不可能不知道,如果是別的兄弟单位,他们必须遵循流程上报。周宇教授最近也没参与这个项目,哪来的这种核心工程数据?”

“这种精度,只有最顶尖的实测才能达到。如果这是实测,那么是哪家单位在什么时间,进行了一次秘密的、满载工况的回收测试?我怎么没接到通知?”

在钟宇光的命令下,实验室的十几名核心工程师迅速调出了扶摇號团队最近三个月积累的、最难以攻克的瓶颈数据,开始进行比对。

他们將报告中的多发动机反推时序曲线,覆盖到他们自己设计的理想反推时序模型上。

“天吶!完美重合!”一名算法工程师惊叫起来,“钟总,报告中的反推时序,比我们自前的优化版本还要激进0.3秒,但它在再入点火的推力平稳过渡上,比我们稳定了1.5%!这意味著我们的余设计过於保守了!”

徐丽则將重点放在了气动耦合数据上。

她调出了他们团队最近一次失败的模擬数据一一那次模擬中,火箭在15米/秒的侧风下,姿態失控。

“钟总,您看这里!”徐丽指著屏幕上报告中的数据,“这份报告,直接提供了针对18米/秒侧风剖面的姿態控制补偿曲线!”

“而且这套曲线,彻底顛覆了我们之前对柵格舵在大气层高动態下的控制假设!它不再依赖传统的线性模型,而是採用了某种我们正在研究、但尚未成熟的高维非线性预测框架!”

钟宇点点头,但他还有顾虑。

“数据完美,但我们不能照搬,这份报告是基於动力反推垂直著陆技术的,而我们的扶摇號,採用的是更符合我们降落伞气囊组合软著陆技术。”

徐丽皱紧了眉头:“是的,钟总。动力反推需要火箭在回收末端保持高推力、高精度悬停。这套数据中的再入姿態控制、反推时序、甚至包括燃料晃动抑制,都是为了保证火箭最后一刻发动机的稳定点火而设计的。”

“而我们的伞降气囊,核心需求是超音速减速后的伞包开伞姿態和气囊展开时的衝击缓衝。”

“没错,我们不需要他们的发动机,但姿態控制的底层逻辑是通用的!”

钟宇光果断地命令道:“徐丽,你立即带领算法组,將报告中的高维非线性预测框架,从动力反推的应用中剥离出来。”

“我们要的不是他们的著陆算法,我们要的是他们对复杂气动耦合的动態校正能力!將这套框架,移植到我们的伞包开伞姿態控制系统中去!”

他解释道:“我们的伞包必须在火箭达到预定高度和速度时,以极其稳定的、零偏角的姿態展开。”

“一旦有侧风或姿態偏差,伞绳就可能缠绕、伞包就可能撕裂!这套非线性预测,能让我们的柵格舵在伞包展开前,对任何风速变化进行毫秒级预测和补偿,確保开伞时的姿態完美!”

“另外,报告中的柔性阻尼设计,是为了承受发动机硬著陆的衝击力,这与我们的气囊软著陆看似无关,但其背后蕴含的抗衝击余设计理念,对我们至关重要!”

他解释道:“气囊著陆最大的风险,是二次弹跳和非均匀受力导致的侧翻,將报告中柔性阻尼材料的应力吸收模型,与我们气囊的多腔室充气模型进行融合!”

“我们不能让气囊硬碰硬,我们要利用这种柔性理念,设计出一套更智能的、可以根据著陆斜面和衝击力,动態调整充气压力的智能气囊系统!”

“这套模型將帮助我们精確预测气囊著陆后的弹跳能量和侧翻临界值,保证火箭著陆后的最终稳定!”

钟宇光越看报告中的內容越服气。

他不再质疑数据的来源,因为这些数据精准地解决了他们团队所有最头疼、最核心的技术瓶颈,如果这是偽造的,那么偽造者的技术水平,已经超越了地球上所有已知的航天机构!

他想不明白周宇是哪儿来的这份数据,不过他也不准备想了。

天才的脑子又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他可不想脑细胞再壮烈牺牲了。

这份实测数据来自何方、如何获取,已经不重要了。

钟宇光心中的愤怒和委屈彻底烟消云散。

“所有人都听著!八天时间,我们不再需要进行基础测试,因为周宇教授已经替我们跑完了他们的流程!”

他指著屏幕上的数据:“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將这份技术图纸,应用到我们更可靠、更先进的伞降气囊体系中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