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2章 经学为本,格物为用(1 / 2)新科奶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2章 经学为本,格物为用

寇安拿起一块灰白色的石头,“你们確定这是鸟粪石?真得能够肥田?”

“侍郎不必怀疑,此石確实是鸟粪石,鄙人见过很多次,此石不仅產自沿海岛屿,山中蝙蝠出没的岩洞中,也多有此类粪石,粉碎之后,混合草木灰施肥,可以成倍提高產出!”

寇淑提议鸟粪石,一开始大家將信將疑,虽然道理勉强说得通,但鸟粪真得能堆积成为石头吗?大傢伙多少有些不相信。

寇淑想起了蝙蝠出没的岩洞中也有蝙蝠粪石,相比於海岛鸟粪石要相对好找,格物学者了解后,先找到蝙蝠洞,挖了一些石头粉碎之后,洒在田地中,然后大傢伙吃惊的发现鸟类石竟然可以大幅度提高產出当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並在洛阳几份报纸公开后,鸟粪石可以肥田的消息迅速在全国流传,土人们把这个消息传到家乡,传到山区沿海,无数渔民、猎人开始搜寻鸟粪石,

这种老天爷赏赐,可以直接提高產出的肥料找到了就有好处。

中国虽然没有秘鲁那么多鸟粪石,但沿海多多少少有一些鸟粪石,而隨著鸟粪石產地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海船开始出海寻找那种群鸟出没的小岛。

寇淑原来想搞一搞经商,豪强地主们或许不乐意,但出海寻找鸟粪石大家却很乐意,

当然这也不奇怪,前者风险太大,而后者只要沿著海岸线搜寻,一边打渔,一边搜寻,一旦找到了就能够成倍提高產出,豪强们自然愿意造船尝试。

相比於普通豪强,只在沿海转一转,寇家的船队走得更远,他们得到寇淑的指令要求对海南岛环岛一圈,与当地的越人交易,一边交易珍珠瑁,並搞清楚本地的物產,一边画地图,並搜寻鸟粪石或者其他矿石。

这只船队在朱崖州沿海確实发现了不少鸟粪石,但在海南岛南端,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有几条船被吹走,这几条船恰好发现了sqd,然后发现了鸟粪石堆积如山,这些人欣喜若狂,就装满了几船鸟粪石,然后继续向西航行来到了日南郡寇安听完,大为喜悦,鸟粪石是生產必须,可不是珍珠瑁可比,朱崖州方向既然发现了不少鸟粪石,就算朝廷不打算復设珠崖郡,也可以搞一个朱崖州公司,把这些特產运回汉地还是不错的!

不过海上遇到大风暴,而且还有一条船沉没,死了不少人,虽说海上行船不易,寇安早有心理准备,而且这一趟还找到堆积如山的鸟粪石,得远大於失,但毕竟是寇氏的门客死伤,寇安多少有些难过。

寇安虽然出身寇氏,但此前也不算特別富贵,又读了不少书,还没有到视人命为草芥的地步,幸好寇家在这一块还是挺大方的,出去死了,家属会得到照应,也会给不少钱,

所以他先是询问相应的补偿有没有发放,等知道这两家出海死亡人员都有发放时,他点点头,表示若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和他说。

交谈一番后,寇安放心离开,还没到住处,就得到消息,大汉名儒、庐江太守杨震派来了一名使者,表示两天后就要过来到访,希望向寇安好好学一学如何屯垦,寇安听说后,自然是欣喜若狂,自己竟然获得了杨震的认可!

东汉时期的庐江郡主要在后世的安徽省,地位位置从淮河边,一直到安庆、六安一直到湖北黄梅这一带地区,这一地区虽然处在大別山边,但水网密布,平原眾多,不过在东汉时期的开发还比较初级。

在汉明帝时期,当地老百姓还不知道使用耕牛,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內有始建於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

修黄河大坝的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组织百姓修復芍陂,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將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內由是日益富庶。

不过王景时期人口不多,自然不需要开发那些沼泽低洼地,但到了此时此刻就不同了,汉廷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流民问题,把心思放到屯垦上。

其中江淮之间人口较少,可开垦土地较多的徐州广陵郡,扬州庐江郡和九江郡是重点,这些地方四季分明,也不算非常热,適合北方人生存,自然优先开发。

杨震虽然名气很大,但他是第一次下地方,他这个弘农人也不熟悉怎么在江淮屯垦,

他在车骑將军府就听说寇安干得不错,自然要过来拜访,想著好好学一学,当然这仅仅是这一层的目的,他还有其他想法。

相比於其他在京的外戚,杨震对寇安还相当的认可,黄门侍郎是美职,寇安哪怕躺看都能升官,可他却跑到芜湖县搞起了屯垦,一干就是两年,据说还搞得不错,这种踏踏实实做事的外戚太难得了!

杨震也知道这一切都是皇后指派的,他对寇后的心情就有些复杂,寇淑看不起隱士,

还拿他作筏子,但寇后瞧不起人是有本钱的,寇安还有那些协助他的格物学者这几年干了不少实事,他都相当的认可。

而隨著对格物学的研究深入,杨震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儒学必须与格物学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经世致用,才能扭转现在大汉学术界出现的种种不足,真正实现格物学堂那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开太平”!

春秋战国时,百家爭鸣,思想是自由的。汉武帝上台后,罢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变成主科,成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而其他学说都成副科,不用参加全国统考,读多了没什么作用,人都是实际的,很快就出现了一大堆寻章摘句的腐儒,比如那些个博士,他们確实对五经文字研究很深,但经学的种种,与现实政治还有著巨大的距离!

儒家的主导思想是读书人要立志成为拯救天下的“医生”,良方是“仁”和“义”,

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很多学问很高的人,为了当官,搞各种各样的表演,种种浮华之举让人哭笑不得。

皇帝虽然重视儒学,但他心思都放在维持统治上,变著法子搞各种识纬,而从中枢到地方奢侈成风,贪污受贿盛行,甚至可以说卑鄙无耻的人做大官,正直有学问的人被排挤!

很多士大夫们感到困惑:读这些儒学经典有什么用?难道为了当官就可以不要脸?曾经的精神支柱逐渐动摇了!

而在西汉末年,相当一部分土人对西汉末年的政治黑暗、社会动盪不满,怀揣改制救世的理想,辅佐王莽上台托古改制,但没想到越改越乱,最后反而引发了天下大乱。

一系列巨大打击使这些土人心灰意冷,失去了涉足政治的意愿,即使在东汉前期,儒学浓郁的社会氛围之下也寧愿避世隱遁,將注意力聚焦於文章著述的创作以及人生情感与態度的自我探討之中,具有鲜明的出世色彩。

杨震求学时,很受这种出世思想的影响,他选择了研究学问,可精研学问后,他又发现就算对经史了如指掌,与国与民的实际价值在哪里?

所以人到中年,想清楚之后,他反而希望为官,做一些事情!不过名望太大了,有些事反而不好办,一直到寇淑对他们这些隱士提出批评,杨震大受触动,然后开始研究名气大振的格物学。

而隨著对格物学的理解越来越深,杨震终於悟道了,光研究经学是不行的,经学更多的是陶冶人的思想,让人更有道德,但有道德不代表能够治国,士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精研格物,所以杨震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思想,经学为本,格物为用。

虽然入仕时间不长,但杨震政治上也老练了不少,他很清楚儒学和格物学能不能成功结合,光光学术討论还不够,政治上必须有推动。

邓寇两家政治上可以合作,思想上也可以合作嘛,在杨震看来,邓家拿出来的自然就是杨震的学术思想,而寇氏的学术思想自然就是格物学,这也是杨震需要和寇安交谈的根本原因,他需要寇安向寇淑传达他的设想,两家配合默契,重新缔造大汉的主流思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