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不动声色的发作(2 / 2)新科奶爸
第246章 不动声色的发作
看到《明理报第二版的文章,目前焦头烂额的许敬拍案而起,“大汉的太尉什么时候变成了趋炎附势之人?可恨,可恨呀!”
许敬怎么也想不到事情竟然演变成这种局面,只是因为对东朝鲜公司所作所为不放心,竟然被解读成欺凌皇后,帝后一体,又进一步被解读为欺凌幼主,然后被太后利用,
搞什么三圣临朝,甚至於不畏权贵也被认为是架空天子!
世上怎么会有如此顛倒黑白之事,世上怎么会有如此无耻之外戚,残暴的外戚不可怕,可怕的是外戚竟然懂土人这一套!
现在两报把白的说成黑的,三圣临朝竟然变成了为大汉保驾护航,太尉徐防控制的《明理报首先投降,接下来其他两份报纸肯定会投降,三老会议肯定也会服软,接下来太后必然会长期执政,邓氏外戚也会本性暴露,变成大汉的祸患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不,有办法,大汉有忠臣,还是有忠臣的,杜根,对,那些个刚刚步入政坛的郎中,他们凭藉著一腔热血给朝廷上书,太后哪怕一肚子不舒服,也不得不撇清关係,给他们加封謁者!
既然太后撇清关係,那完全可以进一步上书,逼著太后主动承诺,要是太后翻脸不认人,对著他下狠手,那就说明太后虚偽,她的所作所为只是做做样子,邓寇外戚与竇氏外戚不过是一丘之貉,他许敬不畏权贵是对的,他是忠臣,大大的忠臣!
许敬拿起笔墨和寇侯纸,一挥而就,撰写了一封奏章,奏章中说《洛报所载种种既与太后无关,还请太后澄清並无三圣临朝之心,许敬又哗啦啦写了一大堆东西,重申天子亲政的重要性·
许敬现在非常著急,人一著急就容易钻牛角尖,思考问题不全面,他並没有认真揣摩太尉徐防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站队的深意,徐防都已经是太尉了,他压根没必要违眾心,党附太后。
徐防既然主动提议,肯定是大势已成,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邓绥做了两年执政太后,而且成绩也不错,已经积累了相当强的威望。
而寇淑又发现了永元稻和,同时搞出了一大堆成就,她同样拥有著巨大的威望,
邓寇两后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是大汉难得的贤后。
此时《洛报提议三圣临朝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大家仔细一琢磨,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皇帝的情况確实不怎么样,皇帝不怎么样,继续维持两后参政的局面也不是不能接受,说到底一个是皇帝的嫡母,一个是媳妇,本来就是一家人。
而《京报把许敬的过往拿了出来,对他进行了一通批评,也有很大的影响,许敬在税改和奴婢问题上的消极以及司隶校尉任上种种表现,確实不那么让人满意。
这样的人说自己不畏权贵,大傢伙多少有些疑虑,当今之世,欺世盗名之人相当之多,许敬会不会也是这样的人?很多人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號,这也就是说,许敬的群眾基础並不够许敬犯糊涂,但並不是所有人犯糊涂,功曹曹兴觉得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妙了,他再对抗已经没什么意思,而且欺凌天子这个名头实在太难听,建议他效仿袁,主动辞职他还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顺天者存,道之主也;逆天者亡,不可胜胜焉!”
许敬沉默片刻后,摇摇头说道,“杜根等人不断上书,可见事情大有可为,即便不成,吾也要让天下人看清楚外戚的真面目!”
曹兴无奈,只要摇头离开不仅仅许敬在上书,刚刚被太后任命为諶者的杜根等人,此时一厢情愿的认为太后被他们进諫之心感动,既然如此,当然要趁热打铁,促成皇帝亲政。
杜根此时又做了一件比较愚蠢的事情,他竟然动员起了三郎署的郎中,而那些郎中感到杜根等人上书,竟然被任命为謁者,也都相当心动。
謁者虽然只是比四百石的小官,但地位並不低,在秦朝和西汉时期謁者的主要职责是宾客的接待与一些仪式的主持,同时还负责接收宾客希望上奏的意见,那个时候的渴者是六百石的官员,属於靠近皇帝的侍从官员。
到了东汉时期,謁者的俸禄降低了,但需要其负责的內容却增长了不少,以至於在寇淑的前世,东汉末年,謁者逐渐独立,成为了外台,与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实际上共同控制著后期东汉王朝的政治,
杜根等人上书竟然获得了謁者的地位,其他等著当官的郎中们自然眼红,杜根能够上书,我们同样能够上书,不求担任謁者,搞一个尚书郎什么的也不坏。
顷刻间,各种各样的奏章涌入到尚书台,曹大家一一翻过,並准备了一份表格,邓绥看完之后,微微摇头,“够分量的竟然一个都没有,周章也没有上书吗?”
“太后,许敬是三独坐之一,分量足够了!”
“不过是死老虎罢了,若不是想用他钓鱼,朕早就收拾他了!”
曹大家心中胆寒,连忙匯报周章的所作所为,周章並没有下场参与三圣临朝的相关討论,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各郡三老上,不仅在《真理报发文,还上了奏章要求严查那些反对朝廷意图的郡三老,好好查一查他们在地方上有没有劣跡!
邓绥又想到了前些天寇淑对周章的评价,心情多少有些复杂,虽然周章是南阳人,但这两年不是很配合,邓绥自然也想一併拿下,不过周章的所作所为一看就是那种社稷重臣的模样,邓绥也实在下不了狠手。
不过杜根等等傻缺都是光禄勛下属之人,邓绥发作杜根等人,自然也可以牵连周章,
或许可乘这个机会把奏章贬斥出外为太守,再从地方招一个相对柔顺的光禄勛邓绥考虑片刻后,觉得可以收网了,就在第二天的朝会上,诸般事务討论完毕,太后令左將军兼少府卿寇鰲出列,然后笑著问道,“皇后说,少府有意派船出海前往各个属国,不知爱卿是何用意?”
寇鰲向太后稟报,永元稻和等优良品种都来自於域外,既然有二,必然有三四,
所以皇后设东朝鲜公司,派船前往三韩、倭国等地。
但出人意料的是,东朝鲜公司引发了不少爭论,这些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所以他认为有必要该由朝廷派出使者,由少府出钱造船出海前往各个属国寻找。
太后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太傅张禹代百官对答表示认同,这玩意没人可以反对,张禹也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
邓后点点头,然后图穷匕见,决定派遣若干謁者和郎中作为大汉使者出海前往各个属国,
太后这番话一出,朝堂上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太多太多人想起了杜根等人“
就在此时,太后突然垂询道:“这几日的洛阳诸报甚是热闹,眾卿可曾阅过?”
太傅张禹代百官对答道:“臣等皆看过!”
太后感慨道:“朕看了几份报纸,甚是感慨,做了一些批示,卿等可按批示处置!”
说完,太后看了一眼中常侍郑眾,郑眾早有准备,把几份写有太后批示的报纸拿了出来,晓諭群臣道:“御史中丞王宗接旨”
小黄门捧看报纸下了丹陛,御史中丞何熙连忙上前接旨。他领了报纸低头看去,上面有一张白纸,用红笔写著“著御史台查处《京报所载司隶校尉部诸般事”。
更让王宗心惊的是,这张纸上不仅盖著鲜红的天子信璽大印,还盖著太后和皇后的玉璽,显然这是三圣联合决断,要拿许敬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