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治国之道(2 / 2)新科奶爸
第136章 治国之道
又聊了几句,邓绥提到格物学,他说自己兄第邓弘学习之后,受益匪浅,不过格物学是实用之学,虽然与国大有益,但经史这等牧民之学,寇淑也要多学一些。
寇淑想了想说道,“母亲,在孩儿看来,格物学也是治国之学!”
“?试言之!”
“孩儿研习格物学之后发现,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治理国家肯定也有相应的规律,要想国家治理的好,就一定要想办法总结各种规律,然后自觉应用好!”
“此说有些道理,淑儿得到了什么规律?”
“孩儿年幼,读书不多,对治国的大道理並不是很精通,但在城外庄园多时,发现黔首们日常生活都在考虑钱粮,后来发现寇家也同样如此,等入宫后发现,宫中上下每个人,包括陛下在內,也需要考虑钱粮。
孩儿仔细思索,这钱粮確实极其重要,没有钱粮,哪怕是百战百胜的汉军也会崩溃;没有钱粮,朝廷想推行教化,也往往只能空在嘴上;没有钱粮,官员不会安心为朝廷效力,寺人宫女也不会安心伺候陛下。
所以孩儿以为其他诸般事都可以按部就班,选拔能人主持,国君做好赏罚即可,但一定要留心钱粮,不仅要关心朝廷、少府的钱粮,也要关心天下黔首的钱粮,只要三家都有钱,国君就安稳如山!
1
邓绥听完,十分感慨,“淑儿说的在理,陛下也想做到三家都有钱粮,可现在是三家都钱粮不够,哪怕我朝丁口田亩歷代罕有,黔首的日子很是一般,遇到灾荒,往往会被迫流亡,甚至卖儿卖女!”
“钱不够,那就多与他国贸易,用本朝多余之物交换金银铜钱,同时多挖矿山,若是本朝境內的矿山不够,那就派人前往各属国勘探,若有发现,就收归朝廷,然后大力开挖各种矿山,以满足大汉的需要。
粮不够,那就兴修水利,迁徙百姓开垦南方广的荒芜土地,推广交州稻的优良品种,推广曲辕犁和水车等先进器具,推广积肥之法,办法多得很。
孩儿所说种种都是格物学的研究范畴,孩儿说,格物学是治国之学,想著创办广成学院,多多培养格物学者,就是这个原因!”
邓绥知道钱粮重要,但寇淑一切行为都围绕看钱粮运转,不管是对外征伐,
还是对內教育也是为了钱粮,却是她想不到的,她惊讶道:“这就是淑儿的治国之道?”
“嗯,孩儿要照顾大王,精力有限,不可能和母亲一样手不释卷,终日研究经史,孩儿以为只要紧紧抓住钱粮,把钱粮用在最重要的地方,其他事严格按照朝廷章程即可。
嗯,还有一点,大王体弱,鲁恭辈或有异心,未来那等名气很大,眾心归附的的官员可以充当门面,但不能重用,可以选拔那种干练,私下不与人交往之大臣担任关键岗位,负责治理,再隔一段时间换人,如此当无大碍!”
邓绥心中好笑,鲁恭恐怕想不到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让寇淑对他还有一大堆名气很大的文臣起了戒心,不过当她想到寇淑对格物学的看重,还有她瞧不起杨震,心中隱隱明白,这应该是学术之爭。
想到这里,邓绥反而轻鬆了不少,寇淑极其重视格物学,把很多心思放在格物学的推广上,这一类的天才有些类似曹大家,更重视学术,权力欲望反而不会太重,这是好事,她可不希望和这丫头未来起什么衝突。
但与此同时,她也相当感慨寇淑天分之高,通过鲁恭之事,她竟然如此敏锐的意识到了那等名气很大的土人威胁,想到用孤臣,而且还隔一段时间换人,避免权臣威胁,再加上控制钱粮,可以收买洛阳诸军,有这两手,坐稳位置还真的不难。
想到这里,邓绥的信心大涨,一个不怎么喜欢阅读经史的小姑娘都能敏锐的抓住关键,她熟读经史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既然寇淑这么对钱粮上心,又想著把父亲安排为少府,以后这一块交给她也无妨,总得给她找一点事情做·
也就在同时,正在崇德殿上朝的刘肇听取了多位大臣关於交州稻的联名上书后,十分欣喜,他立刻命令交州刺史和日南、九真郡太守儘可能收集交州稻稻种,然后分发各州试种,扩大种植面积,摸索更多的种植经验。
接受司徒鲁恭的建议,命名交州稻为永元稻,接下来皇帝要亲自带看交州稻前往老家南阳,祭祀先祖,同时一定要让南阳老乡们明年就种上永元稻,南阳人多地狭,若是有了永元稻,日子会好过不少,老百姓们必然会感激刘家皇子,这是基本盘,一定要照顾好。
考虑到永元稻的高產与积肥所的肥料有很大关係,而且肥料又有多种,皇帝命令加强京城的卫生管理,按照格物学者的建议,每一家都要有相应的垃圾桶,
在城內修建垃圾站,城外指挥各乡亭修建积肥所,以大规模的积累肥料,並向全国各州郡推广做出三点决定后,皇帝以推广永元稻、积肥和水车、曲辕犁等事需要培训为由,决定招各郡守辟除的功曹或者五官及田曹、或者劝农史上京,於广成苑中培训。
田曹、劝农史主农桑,他们上京接受培训理所应当,但前两者则不同,郡之功曹,除人事外,常能与闻一郡政务,司隶校尉之功曹从事亦然,实为长官助理,在汉人看来,就是郡之相国,最为尊显,经常有太守委政於功曹的事例。
五官也是太守自署属吏,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因为它可以署理功曹之事,其地位是比较高的,或者仅次於功曹。
皇帝直接让各郡太守最亲密的的功曹或五官上京,大臣们一听都明白过来,皇帝听进了寇淑,或者说寇淑背后荀淑的建议,虽然没有创办什么新太学,
但寻了个名义把这些人搞到京中进行培训,既可以挑选合適的人才,又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薰陶·
皇帝加强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中枢的大臣自然没理由反对,更不要说还有推广永元稻的名义,所以百官之首的太尉张禹出列,答应下来,並且顺应皇帝的意思,建议轮流让各地太守自署更员上京接受培训。
汉章帝时期,张禹就出任扬州刺史,汉代的扬州地方广大,但开发不到位,
有很多地方还有百越,张禹都一一走过各个郡县,还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察其情,明其冤。
因为做事认真、细致,又能体察民情,地方官吏和老百姓都希望见到他,人们心怀喜悦,抱怨、称颂,美好、好事坏事,都愿意主动说给他听。
有一个叫作戴闰的人,做过太尉的属官,在郡中威望很高,犯了罪,张禹严重处置,並没有因为这个人有权势就放纵他。
张禹还擅长修建水利,开垦土地,徐县北部边界有个蒲阳坡,附近有许多良田,可是都淤塞荒废,张禹率领官吏和百姓,並亲自参加劳动,带领百姓修建水闸,疏通沟渠,引水灌溉,开垦出几百顷良田,田地大丰收。
邻近郡县贫穷的人,有一千多户纷纷投奔,最后形成了一个集镇,汉代的田亩税比较低,国家很重视收人头税,一下子多了一千多户,人头税大增,张禹擅长做事的名气一下子就出来了,然后一步步做到了太尉这样的高位。
因为长期担任地方官,张禹对地方的各种问题比较清楚,他也清楚都守往往和地方豪强勾结,郡守用豪强为属吏以求一时之稳,豪强则乘机胡作非为。
想改变现状比较难,但做一做培训教育,灌输治国理念,选拔一些人才,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