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该来的还是来了!求月票】
“战时内阁?”
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李承乾这提议搞得一脸茫然。
可李承乾提出‘战时内阁’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打消李世民的忌惮之心,而是为以后的决策层打下一个新的基础。
虽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个讲究权力分享的制度,在权力制衡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但它的效率实在有些不高。
比如唐朝后期就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地方上报的灾情,光走程序耗费的时间,都快要赶上解决灾情的时间了。
所以,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后期,最终演变成了党争的温床。
政见不同的官员,互相较劲,导致朝廷无法正常运转。
甚至以公谋私的情况,都屡见不鲜。
而李承乾提出的‘战时内阁’,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军机处。
军机处实行的是‘当日事当日毕’的制度,每日清晨,军机大臣入职,随时接受皇帝召见,重要文件由军机章京快速拟稿,经皇帝批改后立即下发,极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
可以说,军机处是将皇权推向巅峰的一个机构。
却听李承乾又笑着道:“所谓战时内阁,就是在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负责军需调度,战略部署,以及边疆驻防的一个决策机构。”
“当然,与三省六部制又有些不同,这个决策机构没有独立衙门,只在内廷‘值房’办公,所有决策均需皇帝批准,才能实施!”
“哦?”
李世民闻言,顿时来了兴趣,不由扭头看向李承乾,眼中蕴含鼓励之色。
只见李承乾又侃侃而谈道:“战时内阁运行的机制,也很简单,六部各地的奏折,统一送到战时内阁的办公‘值房’,由内阁大臣在奏折上写出他们的处理意见,另外写成批条。再统一交给皇帝,由皇帝查看他们的批条,可,则加盖玉玺,发送六部及相关官员。不可,就由这些人再以,或者由皇帝亲自批阅。”
“可是太子殿下,这不就与三省的职责重复了吗?那三省以后做什么?”房玄龄有些不解地追问道。
李承乾笑了笑,旋即摇头道:“没有重复。三省依旧可以运转,只不过主要是处理例行公事。”
“而且,这只是战时才运转的一个机构,并不是常设机构,左仆射不用担心。”
“那你说的内阁大臣,从哪里选任?”李世民又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却听李承乾笑着解释道:“内阁大臣主要由皇帝任命,可以是弘文馆大学士,也可以是翰林,甚至是皇帝的亲信。这些内阁大臣没有品级,只有提议权,没有决策权。完全取决于皇帝。”
“甚至可以规定他们的任职期限,比如三年一任,或五年一任,到期直接分归六部,或者退休养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或者利用人才。”
“比如那些通过科举进入翰林的士子,他们刚开始是没有治国经验的,但他们可以通过国家发生的大事,学习处理国家大事,等到他们以后主政的时候,会更加得心应手。”
“嗯,不错.”
李世民摸着胡须,低头在原地走来走去,不断思索着,沉吟道:“这确实是一项不错的制度,但三年一任,或五年一任太长了,既然是临时内阁,不如临时任命好点!”
“这”
李承乾闻言,不由迟疑了一下,心说李二的感知这么敏锐吗?
其实,军机处的建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抑制党争和权力分散。
因为无论是三省六部制,还是内阁制,都会衍生出党争,从而分散权力。
而军机处的建立,恰恰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的。
却听李承乾又道:“父皇说的不错,临时内阁是战争发生的时候建立的,而战争不可能一直发生,所以,内阁大臣也不应该常设。另外,临时内阁因为战争的原因,还要确立其保密性,所有参与人员都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实行‘当日事当日毕’的制度。”
“好!好一个‘当日事当日毕’的制度!”
李世民眼前一亮,然后环顾众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这个.”
众将互相对视,不由面面相觑。
虽然他们也是朝中大臣,但他们都是武将,对于这种国家大事,他们想拿主意也拿不上。
于是,他们反应了一瞬,就将目光落在了房玄龄身上。
只见房玄龄神色复杂的看了眼李承乾,又看了眼李世民,叹息道:“臣倒是不反对建立临时内阁,臣只是担心,其他朝廷大臣会有意见”
“这个朕会召集众臣再商议,左仆射不用担心。”
李世民闻言,顿时哑然一笑。
尽管他现在还不清楚李承乾提议建立临时内阁的真正目的,但临时内阁的建立,对他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
因为大唐若开展两线作战,他就可以通过临时内阁,调度两路大军,即使李承乾掌握一路大军,也对他没有多少威胁。
至于内阁大臣的临时性,对他来说也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短时间内实现皇权最大化,二个是不用担心过度运用皇权。
毕竟临时内阁的核心作用就是高度集权与高效运转。
“好了,现在朕做出以下决定,一,立刻传令杜君绰,任命其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调度幽州,云州,代州兵马,与营州都督张俭构筑防线,全力抵御高句丽兵马。二,立刻派出使者,警告高句丽,如果再妄动一步,大唐必将全力覆灭高句丽。三,立刻命兵部在南方督造百艘战船,用于装载军粮。”
眼见众臣都不再说话,李世民又当机立断的连下了三道命令,然后扭头看向李承乾,继续道:“薛延陀那边的事,就交给太子处理吧,太子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父皇说笑了,儿臣一切遵从父皇的安排,哪有什么意见!”
李承乾十分恭敬的朝李世民行了个礼,看得李世民一脸古怪。
不过,事情到了现在这一步,任何阴谋算计,都改变不了大唐现在的格局。
李世民对自己还是蛮有信心的。
只要他平定了高句丽,哪怕李承乾成为当世圣人,也撼动不了他的地位。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李世民便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军事学院。似乎除了那个沙盘地图,军事学院的其他东西,并没有让他想在这里多留一刻的意思。
而李承乾也没有想跟他过多介绍军事学院的意思。
就如此,李世民错过了他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以至于多年之后,他想起这件事都咬牙切齿。
悔不该多留这一刻。
“太子殿下,高延寿,李思远,犬上御田锹他们已在偏厅等候,需要我安排他们觐见吗?”
李承乾刚回到太子府,新任太子府副总管谢偃就连忙迎了上来。
李承乾笑着看了他一眼,道:“谢先生的办事效率蛮高的嘛,这么快就适应新工作了!”
“太子殿下见笑了,多亏有来福总管的指点,否则下臣也办不好太子殿下交代的事!”
“嗯,不管怎么说,你能适应就好!”
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然后抬手示意道:“带我过去吧!”
“诺!”
谢偃应诺一声,当即就带着李承乾去了偏厅。
“外臣犬上御田锹,高延寿,李思远,见过大唐太子殿下!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承乾刚迈进偏厅,犬上御田锹三人就立刻朝李承乾跪地行礼,动作那叫一个丝滑。
我擦!
李承乾被这三人的架势吓了一跳,不过他很快就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于是扭头看向谢偃。
却听谢偃轻描淡写地说道:“下臣担心他们见了太子殿下,有失礼数,便特意教了他们一些礼数。”
“呃。”
李承乾嘴角一抽,心说玩手段还是你们这些文化人会玩。
不过,他也不在意这些不着调的事情,于是无所谓的道:“都起来说话吧!”
“不,不用了太子殿下,我们跪着就好!”李思远连忙说道。
犬上御田锹也随声附和道:“是啊太子殿下,外臣喜欢跪着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