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发了电报, 没有写信?”
宝音看着已经比皇帝还要人高马大的太子,才几年时间这些小孩都长大成人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
太子摸了摸鼻子,“儿臣想着没必要去信给汗阿玛添乱。”
宝音笑笑, “皇上离京定然惦记京里的人和事,多派人送几封信,又不费劲。”
太子应了下来, 又提起了南边的抛荒潮。
宝音一派冷静道。
“江浙多是山地,他们种灯草桑田比较多,既然抛荒只能是一个原因, 人手不足, 或者跟种地比,付出去的更多。”
太子若有所思, “是, 地方官府说地主招不到长工和短工, 又废除了贱籍, 两件事碰到了一起, 导致招不到人,到期的佃户宁愿去农场租地, 也不愿意种高租的私人地, 这些人不愿意减租子, 宁愿将地空着……”
宝音笑笑, “少了一环。”
太子目光看过去, 又很快垂下,殿内站着不少宫女太监,这会儿都沉默地听着。
“这几年江南经济飞涨,丝制品和其他产品都热销海内外,开一家作坊, 将商品送到船上,那就是坐等着收钱。”
“工厂、作坊随处可见,这些地方吸纳了不少人,有些为了争夺人手管吃喝不说连赋税都一块包了,乡下少了一批劳动力也是主要原因。”
太子恍然,跟着皱眉:“士农工商,难怪明太祖将籍定下……”
钱财招人,若不把人困在土地上,岂不是都去挣钱了,人跑了谁还种地?
大清承明制,本该萧规曹随,谁知道在这个时间点拐了道弯,开始大肆鼓励起商业来。
开工厂作坊这事不算违法,前些年发布的工商法有鼓励商业活动。
只是没想到副作用爆发出来得这么快。
宝音喝了一口茶,漫不经心问:“太子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太子沉吟一声,“抛荒一事关系着粮食问题,农耕关乎国本,江南少收粮食,势必会引发饥荒,到时还有从别的省调粮,若是再遇上旱、涝,怕是会引发国家动荡。“
“儿臣认为该遣散那些小型作坊,命农户归乡……”
宝音忍不住笑出声,“来来,跟我说说这是谁给你出的点子?”
太子有些窘迫,“是儿臣说得不对?皇额娘只管指出,何必嘲笑儿臣?”
宝音指着一旁的椅子,“坐下,我们好好聊聊。“
太子走过去坐下,心情还是不太好。
宝音起身从桌上抽了纸和笔过来。
太子正襟危坐,意识到这是要给他上课了,他险些忘记了,面前可不只是他的继母,还是他的老师。
宝音分了几张纸递到他面前,还摆了一支笔,然后微微一抬头。
“今天来玩一个模拟人生的游戏。”
太子皱了下眉,若不是眼前之人是皇后,他非得把人教训一顿不可,他日理万机,哪有空陪着玩什么游戏?
“儿臣已经准备好了。”
太子握起了笔。
宝音瞥了他一眼,“我说你写,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
太子眉头皱得更深了,还是动了笔。
“你出生时赶上了不好的时候,异族铁骑踏入中原,又遇黄河泛滥,在你之前你的父母剩下了三个孩子,只养大了一个,你排行老二,在这个不安的时代落地。”
这什么跟什么?
“父母将你艰难养大,但是异族朝廷拿汉人不当人,选择了包税制,就是将一地的税固定下去,由士绅代收税,朝廷只收这么多,士绅收多少朝廷不管。”
太子眉头舒展,这不是说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