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4章(2 / 2)玄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衙门也派人守着了,自家地盘出了嘉禾,这可是政绩。

本来该被人同情的王家人一下子成为令人羡慕的存在。

王家既高兴又惶恐,连夜去找那管事试图撤销申请。

还申请什么?种了几辈子的地,还没人家文文弱弱的读书人能弄明白。

江南还期待着丰收,比他们更南边的两广已经进入丰收。

畜力收割机看得当地客家人和汉人红了眼,有些汉子当场拦路将收割机半强迫带到自家村子里。

之后隔壁村的冤家对头跑来干仗,说这机子是他们从县里请来的。

这三两下又干起来了,连县里的县老爷都很是头疼。

县里多了个农机铺子,专门卖农机修农机,开业当天就张贴了招徒弟的告示,隔日差点没把这铺子给挤破了。

忙活了半个月竟然比往年还要早半个月收完,看着空荡荡的田地,习惯一年到头忙碌的农户有些不知所措,总觉得闲着没事干是虚度光阴。

那就进城找活做吧,城内开了不少工厂都在招人。

城门口有官伢子盯着,有找工作的,一听要离家近,钱多,没问题,去盖房子吧。

想找个赚大钱的,修铁路做不做?一个月少说能拿四两,包吃还包住,夫妻俩一起做,苦干几年什么都有了。

孩子?那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铁路局自己开了学堂,每年一两银子包吃包住,男女都收,你家孩子不大送去学几个字,省得以后做个睁眼瞎。

才小半个月时间,县衙门老爷就发现了不妙,治下百姓走得太多了。

这人口可关系着政绩!

什么都别管,政绩最重要!

铁路以及各地开设的工厂在还未被朝廷关注的时候以虹吸方式吸走了大量人口,南边罕见地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

这地倒不是农户自己抛的,农户对于土地珍惜,那是恨不得犄角旮旯都种上,抛荒的是兼并了大量田地的地主。

谁能想到地主也有一日找不到愿意佃他家的土地的人了?

为了找佃户,地主之间开始了打价格战,不仅要跟地主之间争,还要跟农场、农庄争,有地主那是宁愿荒着都不愿意便宜那些土里刨食的贱民。

这种抛荒现象伴随着京城黄庄官庄丰收一块递上了皇帝的御案。

翻了翻折子,皇帝将其搁置到一旁,等处理完其他折子才拿出来重新翻看。

抛荒?

田地抛荒?

多么小众的词,上一次出现还是打仗的时候,怎么南边又出现混乱了?

他脑海里浮现了许多念头,然后吩咐发电报询问。

自陕西的电报联络人出了差错,他将整条线上的人都清洗了一遍。

效果不错,其他地方都紧了皮,知道为谁效力。

等到晚间,窗外飘起了雨,皇帝收到了电报房已经翻译好的电报。

当看到上面内容时,皇帝整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再对照先前的折子,连他都得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

折子上写的是某地百姓抛荒,人口减少,盼望朝廷减免赋税。

真实原因是这些土地都是大户人家持有,不少都是官身,不愿意便宜租给佃户,干脆将田地荒着,至于流失的百姓分明是被带去修铁路进作坊进厂,这些只是暂时流逝,到农忙之际还是会回去。

若不派人去调查,光是看表象,怕是也认同官员的说法。

皇帝生气吗?

已经气不过来了,整日跟这些装傻充愣的官员斗智斗勇,天天生气,还不得气死?

揣上折子,他往外走,魏珠挤开了身边的太监抢过伞迎了上去。

跟宫中乾清宫和养心殿就是隔壁不同,搬到畅春园后,宝音住在了偏后面,和皇帝所在的清溪书屋有一段距离。

走了一段路,雨越下越大,魏珠劝说避避雨。

皇帝摆手,“才多长点路。”

沿着湖边走了一段就是宝音所在的居所。

室内亮着灯,很安静。

皇帝走进去闻到一股特别的香气,见她在室内修剪花,眉头扬起来。

“从哪来的牡丹?”

宝音头也不抬道:“八阿哥送来的,说是有洛阳来的商人,带了不少花进京,特意送了十几盆过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