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8章(2 / 2)玄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说实话商税才施行两年,许多人根本不关注,自开门做生意,从城门经过那就是交税了,只要不进城在外买卖谁还上赶着交税?

一般这种行为叫走私,不涉及大批买卖,朝廷也不会管,哪怕走私也是查特定的产业,比如盐酒铁茶粮这几类。

像是卖几颗菜,卖几颗蛋这谁管你?

现使用的商业税法还是宸贵妃支持施行,听说相应律条制定还征求了这位的意见,就连实施前也让这位审核过。

谁能想到第一次浩浩荡荡的查税案是从泰山商行查起?

一些晚一步收到消息的都很迷茫,在很多人眼里,泰山商行跟朝廷是脱不开关系。

皇帝小老婆的生意不就是皇家生意,跟朝廷不也是一家的,怎么一家人还能撕逼?

不管民间议论纷纷,反正这个注定要登陆历史的大事还是拉开了大幕。

此刻无人知晓,这个查税带来的后续风波,间接引起了江南经济动荡,不知多少土地易主。

这个案例后期一度成为工商经济学院必学的一堂课。

后人乃至这件事的当事人都怀疑这件事是不是早有布局。

泰山商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记账程序,也有自己的审核机制,这一套有多环环相扣又有多复杂,总算是被户部官员和各地清吏史摸清楚了。

紧接着就是面对山海一般的纸质账本。

泰山商行涉及各行各业,可以说主要是赚钱的生意都有涉足。

这不是上面下令,而是有一套奖励机制激发泰山商行的管理层扩大经营。

但是泰山商行有个宗旨就是不去夺走百姓的买菜钱,他们可以跟百姓合作,指定了收购的蔬菜品种不论是制作罐头也好还是放在百货楼售卖也好,总之不会自己种。

因为大规模种植很容易挤垮本就不易的小民。

土里产的只收不种,种也是种粮食谷物玉米红薯这类主粮。

主粮也是多用来存储,用来调节市场。

这就导致泰山商行光京城这边的总部就有两个院子的账本,这账本还是三进四合院的那种,足足堆满了两个四合院。

户部官吏只进了其中一个院子,就不得不回去求救了,这个账本,凭借他们三五个人,花十年也不一定算得完,这还如何找得出问题?

要问泰山商行自己怎么查账?

这里就有个小秘密,泰山商行的稽查部内部有几套查账的公式,只有将特定时间金额代入,只要不符合公式的结果,那账目肯定有问题。

你账目做得再好,看起来很正常全平好了也没用,因为不符合数字规律性。

这玩意是后世经过一代一代演化出来的,放在现在那就是个大杀招。

比如说一张现金流表格,一行三行八行九行,说破天差了一个小数点那也是有问题。

还有各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普通人常用的流水账能比得吗?

没有专业学过,连账目怕是都看不懂。

户部这边求救就是这样的原因,找一些有会记证的来验算吧,他们年纪大已经跟不上了!

就在各省查账查得如火如荼时,江南也陷入了忙碌之中。

首先遭遇哄抢的就是桑树叶,市场上的桑树叶供不应求,乡下有种了桑树的没有养蚕,每天夜半起床采叶子,然后天微微亮就蹬着自行车往城里跑。

城门口就有收新鲜桑叶的,一篓子给十文钱,这比卖菜还赚钱。

有些人干脆连自家蚕种都卖了,领着家人上山去采野生桑叶。

整个江南仿佛陷入了养蚕的喜悦中,所有人都围着蚕在转。

有些地方不产桑叶,只能唉声叹气看着别的县发这笔财。

泰山商行被查税的事也传入了江南,并没有引起多大风波。

跟大多数人一样,江南的人都觉得这事是声音大雨点小,查皇帝小老婆的账,就算真走私偷税了又怎么样?

皇帝还能将自己小老婆给砍了?

说不定这钱也有一部分进了皇帝自己的口袋。

有些人不上心,还将这件事当作闲暇趣闻,见面聊天的话题。

转眼间清明节这是今年收的第一批茧也是春茧。

大量春茧收获,品质还很不错,大家自然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联系泰山商行,这边收茧工作也照常,等收完全部茧,几乎人人都大赚一笔。

然后泰山商行又给出了一笔更庞大的订单。

“万万斤?”

“没错,听说商船去西洋,在那边拿到了一笔更大订单。”

“这些蚕茧一部分是用来做被子,一部分是用来防治,一部分可以制作缝合伤口的线,西边不少国家在打仗,他们那边对于蚕丝有很大需求。”

江南各地都有这样的讨论声出现。

五百万斤的蚕茧就能让他们吃得嘴边冒油,就更不要说翻了二十倍的利益。

整个江南所有有家底的都拼尽全力想要咬下最大的一口肥肉。

银行这边也适时推出了三个月的短期借贷,哪怕利息比之前高,也有不少人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