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5章(1 / 2)玄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一顿饭太子吃得汗流浃背, 只因为他把这事完全给忘记了。

吃菜的时候,他食不知味,坐立不安。

这种心虚模样, 宝音哪里看不出来。

等用完膳,桌上的碗盘都收拾下去,太子磨磨蹭蹭不肯起身。

宝音心里一乐, 没事逗逗小孩子还挺有趣。

“是不是没写完?你要快点,你的三弟和四弟都交上来了,就差你和保清了, 总不能拖到你汗阿玛回来再交给他吧?”

一听自己不是最后一个, 太子松了一口气,向她保证道:“还差一点, 这几日就会交给您。”

……

开年过后山西靠近雁门关一带出现了旱情, 到四月也才下了一两次雨。

甭管什么粮食抗旱, 种子刚种下去, 才冒出芽就□□死。

当时正好一队钦差还滞留在山西, 地方官员也被这浩浩荡荡的查贪腐一事给整怕了,也不敢隐瞒下去, 赶紧上报了上面。

这边收到信第一时间送达京城, 然而非常不巧, 赶上皇帝出征, 人都已经出发了。

没过几日, 从内阁传下口令,允许受灾严重地方百姓逃难,还指定了关外的某个地点,沿途官府要做好引导工作,不得加以阻拦。

前头的处理办法下来, 又有钦差盯着,山西不少县城官员亲自出动劝说百姓迁徙。

还做了担保,等来年情况好转,还是欢迎回乡。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将人赶离开山西,本质上是去外省乞食。

至于关外有没有吃的,大部分官员不关心,少数官员写信给师友询问消息。

很快关外草原要建立一座大型城池,需要大量人手以工代赈的消息传来,不用官员催促,百姓已经主动收拾行囊上阵。

这个消息传来之前,各个县城的百货铺子就提前做了工作。

什么从京城修了铁路到草原,什么已经运了好多粮食过去,什么在草原上发现了金矿。

真真假假消息混合在一起,绝大部分人都起了好奇心,等这次旱灾势不可挡,官府组织人迁徙,这些人也顺理成章往北边走。

去北边有两点好处,一是那边是黄河边上不缺水,二是泰山商行运过去的大量粮食不用担心饿肚子。

兴建一座城池需要的人手是来者不拒,只要有一把力气,去了那边肯定能找到活干。

关键是这事有泰山商行参与,这几年泰山商行在山西陕西两省可是深入人心。

这边缺水容易干旱,泰山商行便牵头鼓励养羊种植耐干旱的食物。

是洋芋、番薯都是这些人带来的,以最快速度在两省传播开,关键是这种粮食收获多,哪怕不能交税也能自己吃。

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吃进肚子里的就是好东西。

若是种多了也不用担心,只要晒成粉,也能卖给商行设立的收购点。

一来二去,年底还有结余,谁都不是傻子,谁还能不知道泰山商行是有意照料他们。

若是家里有个进泰山商户做事的人那就更了不得了,泰山商行可是非常护短,就算是县里的大户都得掂量掂量,更不要说地痞流氓了。

这才几年时间,这两省多个地方已经只认泰山商行不认官府了。

这种情况若是放在任意势力上都可以打上反贼标签,可偏偏泰山商行背后的大东家是说不得的人物,连后面陆陆续续加入的小股东不少都是帝国顶层家族。

这样的势力若是被打入了反贼行列,世间还有清白的吗?

两省不少官员知晓这种情况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只想安稳度过任职期,可不想得罪这等庞然大物。

也是这些人配合,两个月时间就有近六万人过了雁门关。

当然这六万人大部分是青壮年,只有少部分实在熬不下去才全家老小一起出关讨生活。

当然这些人都是一批一批走,有些县城一滴雨没下,只能放百姓离乡,有些情况还好,放了一两千人就能禁止人离开。

毕竟当地还需要人发展,人口少了,就是县官失职。

到了五月,黄河边上一个小小没有几条路的土城一下子涌入了大批人口。

小小的城池连城墙都是土搭建的,更不要说城内那可怜巴巴的黄土房子。

城里装不下这么多人,前来的人只能直接搭建房子。

也幸好现在暖和,草原雨水也不多,搭个草棚子就足够用了。

凡是过来的人全都会引去登记,主要是看户帖和路引还有会什么特长,然后会被分配去哪里干活。

当天会领一碗放了大量番薯干的米粥,吃完安顿下来,第二天一早开工。

胡怀宣押送第一批俘虏过来时,土城还是原来一样破败,要说不同就是周边的人口多了,离城老远就看到了人影。

土城破败也正常,新城在四十里外北边的一块荒地。

将俘虏交接后,胡怀宣借了一头骡子往新城那边去。

路上还看到大批人拉着骡车往山阴处去,也有一部分人返程,背着一筐煤炭回来。

这熟悉的操作顿时让他明白,这是山里发现煤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