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进士最想进的是哪个衙门, 毫无疑问清贵的翰林院当是首选。
可除了三甲能够轻松进翰林院以外,三甲以下的进士、同进士想要进只能参加朝考。
没点真本事是进不了这个装满了历届状元、榜眼、探花的清贵衙门。
朝考通不过,那就只能外放为官了, 指不定就丢到一个偏僻地方,没有背景,一辈子做个知县到头了。
当然不愿意外放是放在最后面的选择, 有点野心的都想留在京城,哪怕在皇上面前混个脸熟也行。
这是大清之前朝代面临的情况,到了大清情况又不一样了。
统治者将对汉人士绅的不信任贯彻到底, 哪怕当初入关, 有不少士绅开门迎接,相对于汉人, 满人还是更信任自己人。
这种不信任更是从朝廷各个衙门贯彻到地方, 官员有满汉两套班子, 就好比户部的尚书满族、汉族各一位。
两套班子用在其他方面还正常, 不过是干多干少的问题。
用到翰林院难免水土不服了。
翰林院什么地方?
用来安置皇帝抡才的地方, 里面一个个都是学富五车从下面一步一个脚印考上来有真才实学的学霸学神。
满蒙哪怕入关四十多年,真正学习儒家文化才多少年, 哪里比得过苦读二三十年的读书人?
话是这个道理, 户部都有满人做官, 这翰林院也不能独树一帜呀。
可人塞进去说不定会闹笑话, 就跟一只鸭子混入了天鹅裙里, 鸭子再努力他也只是一只鸭子,当深秋天鹅南飞时,徒剩鸭子扑腾着翅膀怎么都飞不高。
不过这在上面看来不是问题,为了平衡翰林院的满蒙人数比例,从科甲的满蒙官员里直接招取。
这已经不是皇帝放水了, 而是直接开闸放大水,将人硬塞进翰林院。
这也是无奈选择,满蒙这些年也就纳兰容若闯出一点才名,剩下的干脆就甭提了。
哪怕开闸放水了,满蒙在翰林院的缺也没填满。
换句话说满蒙官员自己也不喜欢进入翰林院,好好的进士改什么庶吉士,听着就矮了人一截。
皇帝自个儿也清楚翰林院满蒙官员的深浅,平时起草诰敕,找人讲课从未想过他们。
这日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来讲学,说到一半有人来告状。
这状告得遮遮掩掩,只说西直门那边的不少回民无家可归,草厂也面临被拆的结局。
皇帝听闻后没有表示,而是转头问起了侍读学士。
“爱卿怎么看?”
这位侍读学士是新科状元,皇帝最近不爱用老油条子,将新人放在自己面前,新人没有经过官场熏陶,有时会大胆直言。
内务府最近的变动,京中关注得不多,又不是没有变动过。
这位学士大胆问了继续,才说出自己的看法,“臣认为大皇子没有做错,皇子府旁边住着一群回子包衣算什么事,大皇子身份尊贵,不想跟回子做邻居也很正常。”
“皇子府本来是照贝勒规制建的,本就出格,不如改回原来的格局,再将旁边的回子也迁走。”
这显然是站在太子那边的,出声不过是打压大皇子气焰。
自从大皇子出宫入驻内务府,京城可是不少人关注着,也有不少人等着抓他的错处。
皇帝有些失望,这回答可是一点都不敞亮。
顺便还将给大皇子的优待给收回去了。
“话不是这么说,大皇子是皇子,也是皇子中最年长的,府邸本就该往大了盖,不然让下面弟弟该怎么办?不能逾越大皇子府邸,是不是只能忍受住小宅子?”
皇帝放任下面人讨论。
说着说着有人直白问道:“狼群里雄狼在成年后会挑战狼王的地位,大皇子此举是否有试探的意思?”
屋内汉人都低下头,怎么又参与夺嫡之争了?
一旁的梁九功更是冒出了冷汗,他之前是不是被人当刀了,竟然也说起了大皇子的坏话。
要不是皇上赏赐了他房子打断了他的话,他这次是不是也栽了?
皇帝心情不是很好,保清才多大,能有什么心思,这些人就是想要挑拨父子之情。
“去唤明珠入宫。”
这句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暂停了,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明珠这个明显已经被踢出局的人又出现在皇上口中。
皇上这是准备起用明珠了?
……
会计司很忙,各地庄子征收的粮食和税银都要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