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该怎么改?这个主谁能做?
宝音若是皇后, 是这个国家的女主人,当然会说自己。
但事实上,内务府的主人只有一个。
哪怕是她, 也只能借帝王权力行事。
内务府要改制,哪些人会受到影响,毫无疑问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太监宫女和包衣奴才们。
就跟后世的公司一样, 说解散某个项目组,说优化职员,都是上面做的决定, 底层的职员只能被迫接受公司下的决定。
这个时代内务府大多数人对于皇帝的圣旨只能被迫接受, 连抗议的权力都没有。
宫女还好,有个服役期限, 太监可是终身制。
对于底层太监们的想法, 宝音是心知肚明, 而皇帝则是漠不关心。
让皇帝有点在意的也不过是内务府的官位不再是满族的自留地, 从而引发一些人发牢骚跑去打扰太皇太后。
其实派人在小汤山外面拦截就能阻挡那些不速之客。
只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总是要回宫的,这事不跟长辈提一下, 回头还让她从旁人嘴里知晓, 难免有违孝道。
派人跟太皇太后通过气后, 一道圣旨, 内务府改制引起了些许人的注意。
“什么?往后内务府大臣一职不限于满人了?”
“这、这, 这规矩可是……”
这规矩谁定下来的,肯定不是皇上,康熙元年为了遏制宦官手中的权力,圣旨下达了内务府大臣只能由满族王公大臣升任,其他大小官位也是上三旗包衣担任, 二十多年来,内务府衙门已经成为满人的自留地。
谁愿意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
被侵犯利益的人自然不愿意,他们又不是那群没人权的太监,正如皇帝所料,就有宗亲打着不能让皇上胡闹的旗帜跑去找太皇太后诉苦。
在通气后,皇帝便派兵将小汤山庄园被围住了,没得太皇太后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
阻拦了一些不识趣的,还是有借着请安名义觐见太皇太后的,太皇太后也是心知肚明,不想再被人打扰,干脆表了态。
“先帝去世那会儿,哀家也认同了四大辅臣的说法,是先帝身边的太监带坏了先帝,哎,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如今当家的是皇帝,皇帝想怎么改,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哀家不会过多插手。”
花园里,鲜花盛放,哪怕外间寒风凛冽,温泉庄子的花园也是温暖如春,就像是世外桃源。
太皇太后说完这句话合上了眼打起了盹,那想试图通过太皇太后影响皇帝的人自然是讨了没趣。
圣旨只是开头,接下来对内务府的调整才是大动作。
在宝音接手内务府之前,曾经让这一世的阿玛做过内务府大臣这一位置,利用他引爆内务府的问题,使得账务可以独立出来,还引进外人查账。
结果就是给银行拉了业务,内务府的薪资是直接拨到个人银行账户上。
靠着这个短暂地控制住了内务府,实际上并没有晃动内务府的根基。
几年下来,她已经将内务府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上了属于她的痕迹,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内务府怎么改是个问题。
内务府从原来的十三衙门到现在的七司二院。
别看表面改了,做事的还是那群人,内务府不是只扩大了上层官职的招聘范围就能变问题。
真正干事的还是那群包衣奴才,确切地说是上三旗的包衣奴才。
这些奴才进入内务府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自己进内务府,子孙也能进内务府,到后期内务府的位置全被上三旗包衣奴才占了。
这些包衣世家还学会了联姻,彼此都有亲戚关系,哪怕是后世,一个公司全是亲戚,任谁看了都得摇头。
这些包衣世家掌管了皇宫里的一切,从皇帝的生到死,这也成就了后来内务府的鼎鼎大名。
其实这事从现在就有了苗头,举个明显例子,德妃的祖父曾经在御膳房担任总管,御膳房归内务府管,乌雅氏一族的人也进了内务府,虽然只在不显眼的位置,但总能在某些事上给予德妃方便。
这种事在宫里很常见,哪怕是卫贵人,辛者库出身,也有亲戚在内务府,娘家是使不上力,亲戚也会因为她生了皇子给她一些照顾。
想要打破这种上三旗包衣垄断,就得引进新血。
“你觉得将内务府的人从上三旗扩大到下五旗包衣如何?”
皇帝评论了一句,“换汤不换药。”
这事皇帝也觉得棘手,因为上三旗归皇帝亲领,为了提高上三旗的地位,上三旗是皇帝亲兵来源,上三旗的包衣也比下五旗包衣地位高,可以进入京城内务府。
下五旗的包衣只能前往外地。
皇帝本身就是上三旗地位的维护者,还有一个用来施恩下五旗的手段就是抬旗。
宫内不少嫔妃都指望自己和娘家抬旗,可见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地位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