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话语里满是赞许。
明珠也聪明,不然也不会从一介侍卫爬到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上。
索额图还有他阿玛索尼的余光照耀,明珠可是没什么助力。
明珠对于权势看得太重,而作为大学士嫡长子的容若不同,他还有一些对权力不屑一顾的天真。
正是伸手可得,所以才不会在意。
这一点宝音也赞同,这也是她想扶持纳兰容若的理由。
“再看看那张伯行。”
***
宣武门外不远处有一座中州乡祠,康熙十年建立,十多年里这六所配房成为河南士子的聚会场所。
河南士子张伯行是去年的新科进士,在这一介考生中还算有名气。
“为官是愚民还教民?”
今日聚集在中州乡祠的都是留在京城侯官的历届考生。
大家聚在一起,就当今民间风气而辩论。
张伯行是支持“教民”观点,有支持教民自然也有支持愚民。
“自然是教民为主,民无道德便为野兽,应兴学育才,修建义塾,人知耻才能顺从教化。”
“愚民才是对的,百姓无思想,只知饥饱,为官应当引导百姓,让其在天时做该做的事,若是开智扫其蒙昧,反而会让百姓不再安心耕作。”
“此言就是谬论,许多耕读之家也有下地干活,会识字不是阻碍耕作的理由。”张伯行激烈反驳。
“士农工商,什么身份就该做什么样的事,百姓只需要听从号令种地,再说最底层的百姓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又哪里有钱去供养儿孙读书?”
“你说的教民,教的是民吗?不过是培养士绅罢了!”
不知何时,乡祠多了几个人,正站在外圈安静听着。
三五个人,宝音和皇帝都是一身棉布衣裳,身后跟着几名侍卫。
早早打探过,这会儿他们自然是知道张伯行是谁。
听了一会儿,皇帝低下头道:“听着双方都有道理。”
宝音不敢置信看着他。
[什么愚民你真相信?]
那番愚民话装扮得再漂亮,都是将百姓当猪羊看,她就不信他没听出来。
皇帝见她急了觉得好笑,“这张伯行说得有道理,以教为本,重视教育才最重要。”
她面色缓和下来,“人虽然不错,不过钻研的还是理学那一套。”
这让她有点失望,本来以为是个良才,没想到蛋糕上生了霉斑,这样的人可以用,也要防备背刺。
程朱理学越是兴起,对于女人的束缚就越多,她想要染指朝政,这些卫道士怕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
皇帝自然是知道她对程朱理学的厌恶,前些年还建议他将科举占比大的八股文减轻一些,多加算学律法占比。
他笑了笑道:“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朕想要的是什么人才。”
听说他早先学的是心学,知道朝廷更加看重理学,这不是开始研究理学了吗?
若是他没有记错,什么以教为本也是心学思想。
对于这个人他还是很满意,“先用用看。”
人会因为经历不同改变的,或许原来历史上的张伯行是清官,现在改变了人生轨迹,原来的就不作数了。
不过,他还是愿意给予对方一份期待。
此时的张伯行还不知道很快就有空缺落在他头上,让他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步入官场就是一县之长,忧的是他要去的是个贫困县。
离开了乡祠,宝音提议去附近的一处空宅子。
这次出来的主要目的是来看缝纫机的,什么张伯行那都是次要。
不说皇帝在京城有不少好宅子,宝音也置办了不少,她喜欢收破宅子,修复后租出去。
也有不少院子留给自己人用,这次去的宅子就在宣武门外某个胡同里,新修好的宅子,空荡荡的连家具都没有。
马车在门口停下,两人先后下了马车。
门上刷了黑漆,还是崭新的,离开近了还有一股味。
随身侍卫很快去敲门,门也很快被人从里面打开。
有人走出来行礼。
皇帝看着人有几分眼熟,宝音笑着喊了一声,“老李,怎么是你在这里?”
皇帝记性很好,很快想起来这个老李是当初盛京时在她庄子上看大门的那个。
老李行了礼,皇帝点头,“是你呀,起来吧。”
他态度很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
宝音听他询问老李家里儿孙情况有些不耐烦了,出声打断道:“老李,让你准备的人都准备好了吗?”
老李被问得冷汗直流,听见主子声音,立刻露出一个获救了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