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章 彭越遣散众门客(2 / 2)木兰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后世有统计,汉高祖年间,朝堂和地方官吏九成就是军功贵族。

这些军功,有大半都是揭竿而起的泥腿子。如雍齿、王陵这样不喜读书,但好歹读过书的豪强,都算文化人了。

更别提地方上那些由军功兵卒转化成的新地主了。

大汉能扫灭旧士族的基础,就是这群被刘邦分了三分之一土地的军功贵族。他们将成为大汉的新地主,将奴隶制和旧贵族的残余彻底扫进垃圾堆。

其实说军功贵族被汉高祖分了三分之一土地,还是概算,算少了。

在汉高祖年间,有六十多万将士获得了赐爵,因他们受益的人口,达到了当时户籍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群新兴军功地主所拥有的田宅土地,占据当时大汉能纳税耕地的六成。

封建朝代建立初期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土地资料的再分配。新的地主取代旧的贵族,才能让王朝的统治变得稳固。

因刘邦的慷慨,在大汉刚建立时,就给大汉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盈所做的事,便是让这群泥腿子新兴地主,尽快转化成大汉的“官吏阶层”。

萧何等人从刘盈梦里神仙的授课,窥见了后世选拔人才的制度。

他们原本是属意“科举”。

在萧何等人看来,“科举”便是唯才是举,能让他们这样的底层人才直接成为皇帝的臣子,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皇帝,都十分有利。

可惜制度好是好,这群人一琢磨,现在不适用。

若以考试取才,那么为大汉打天下的新贵族肯定全部落选。

等他们看到了大隋的选官制度,敏锐地察觉了“察举”向“科举”变化的进程。

萧何当即拍板,大汉如今用“察举”,便足够了。

要唯才是举,必须要刘盈,甚至刘盈的儿子、孙儿当皇帝时,在大汉已经天下归心,选谁当官都不能动摇大汉统治时,才能执行。

“察举”最大的好处,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便是推举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当地“望族”和地方官手中。

在如今大汉朝堂九成官吏都是新贵的前提下,推举上来的人才定是与新贵族休戚相关的人。

但萧何也不希望被推举上来的人都是废物,这群人到了中央,也要经过考试才能授官。

地方官学,便是紧急培训这群草根地主,让他们迅速拥有当官的能力。

此中工作量之庞大,萧何这样的先天打工圣体都有些吃不消。

刘盈一边向彭越提前介绍还在草稿阶段的察举制,一边感叹萧何的辛苦。

“治国者需要有治国的本领,你我都曾经是庶民,没有哪一位庶民想要无能贪婪的官吏。如何既能选拔出有治国之才的官员,又不至于让打天下的功臣们失去权力,萧相国烦恼许久。”刘盈揉着眉间道,“把治国的权力都交由门客?那你们是公卿,还是门客是公卿?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希望你们能明白萧相国的苦心。”

萧何嘴唇翕动,许多话哽在喉头,最后化为了一句:“这不是我的烦恼,是陛下和太子的烦恼。我只是为陛下和太子做事。”

刘盈不会推掉功劳:“是我们共有的烦恼。”

刘盈的推心置腹,让彭越心里很难受。

哪怕在与他奔驰在西楚腹地时,刘盈都没露出过忧愁的神情。现在倒是为他们这群不成器的长辈忧愁了。

“我知道了,是我辜负了陛下、太子和相国的好意。”彭越道,“我一定会督促子弟上进。”

刘邦没好气道:“你自己也要上进!”

彭越结结巴巴道:“我、我都老了,就不用……啊,好好好,我也上进。”

看刘邦抬起了手,彭越垂下了脑袋。

这个皇帝,他是不高兴了,真的会亲手揍大臣,揍得还挺疼。

“你明白了就好。”刘盈道,“来听听我现在要做的事吧。”

彭越真心服气后,以他的大嘴巴,刘盈和刘邦的谋划,很快就会传遍京城大小勋贵圈子。

他们都会知道,陛下和太子希望他们自家有本事,而不是门客有本事。

这也是对他们的敲打。

大汉不是大秦。什么汉承秦制,从来不存在,刘邦和萧何都不承认。但大汉也不是春秋战国,刘邦欣赏信陵君,所以决不允许大汉出现信陵君。

门客什么的,且收敛些吧。

大汉给了这群“门客”直接进入朝堂的途径,哪怕他们是被“主家”推举做官,经过一层大汉直接选拔的程序,就像是在阳澄湖洗过澡的阳澄湖大闸蟹,那也是大汉的官,而不是某人的门客。

彭越回府后,沉思了一整夜,将章邯写给他的书信反复看了好几遍,终于听从了挚友的劝说,遣散了家中门客。

他赐予门客重金,告知他们“内部消息”,大汉即将大规模从民间选拔人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