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2章 真实的孔孟传人(2 / 2)木兰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荀子一门的辉煌,是儒家在战国的绝唱,也是百家在战国的绝唱。

春秋战国时,两大显学,一是儒,二是墨。

对百家弟子,有个夸张的说法,叫“非儒即墨”。

儒墨都不受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但在民间士人中声势最大,弟子最多。

因墨家组织太严密,被各国统治者盯着拆解后,墨家不再坚持自家学说,带着知识融入了其他学派。

尤其是老对头儒家中,混入了大部分墨家人。

秦国统一天下,严格控制民间游学。小的学派便纷纷抱团取暖。

因此秦始皇召集东方学者来咸阳时,召集的全是一群穿着儒衫的人。好像东方学者全是学儒的。

儒家等于诸子百家。这个等式在秦始皇时期就存在了。

刘盈接待了许多名士,法家和黄老在贵族中是显学,但法家人和学黄老的,也有很多自称儒生。

“儒家有太多学派,成为儒生,不仅可以修习法家和黄老学说,也可以学其他学说,更为自由,不会被人说是叛徒。”秦儒领头羊叔孙通为刘盈解惑,“按照师门传承,李丞相也是儒门。”

刘盈看向李丞相的两位师弟。

浮丘和毛亨装聋。

“有道理。”刘盈明白了。

百家学派要坚持自家学说,肯定都有一定的排外倾向。你学了这家学说,就不能说支持那家学说。

但荀子当了几十年的稷下学宫祭酒,门下什么派别的弟子都有。若出自他门的学生都算儒门,儒门自然无所不包。

那么真心为了学以致用的士人,自然都要自称儒门了。

儒有这么强的包容力,难怪生命力最强,延续到现代也能继续开拓创新。

你就说咱们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大同社会是不是儒学概念吧!

我圣学无所不包!

刘盈笑道:“这下子儒家内部打架更加激烈了。”

叔孙通捋了捋胡子,笑道:“一直很激烈。”

他看了浮丘和毛亨一眼,道:“我先师孟子,和他们的先师荀子就打得很激烈。”

被吓大的刘盈差点没绷住自己处事不惊的态度。

啊?!叔孙通是孟子一门?!

你这个孟子,和后世儒家推崇的孟子是不是区别有点大?!

刘盈想了想孟子的学说,然后纳闷地发现,叔孙通所传承的“孟子”学说,好像才更正统。

在战国时,强调忠君的“愚忠者”反而是坚信人性本恶的荀子。

而孟子,对君臣的解读则是“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一门的儒,并不会对某个君王愚忠。

他们最大的忠诚,献给会践行仁义道路,实现儒家“天下大同”终极目标的圣王。

他们狭隘的忠诚,献给视自己如手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贤主。

儒门在民间是显学,但在战国贵族中却不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反贼”。

荀子强调“愚忠”,才让儒家在贵族上层有了话语权。

叔孙通本人就是典型的孟子传人。

他认为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秦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在秦国当大官,管理秦儒。

哪怕秦始皇焚书并坑了许多儒,叔孙通这个秦儒带头人仍旧高官厚禄,儒在秦国朝堂仍旧有一席之地。秦二世问策的时候也会问儒。

秦国灭亡,他就选择了最强大的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不是个好君王,哪怕刘邦在彭城惨败,他也跟着惨败的刘邦离开,与刘邦共苦。

刘邦天下未定的时候,他给刘邦推举壮士,哪怕壮士中有许多盗贼,品行不端。

刘邦要治理天下了,他就给刘邦推举老成持重之人,制定大汉的礼仪,推举儒生入朝。

那都是汉高祖七年的事了。

刘盈本以为叔孙通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惊喜,当叔孙通领着孔腾来拜见他的时候,他才发现,叔孙通还能给他更多的惊喜。

孔腾是孔子八世孙,孔家现在的当家人。

虽然现在的儒家很叛逆,敬儒不等于敬孔,但现在的孔家本身也出大儒,所以在儒门心中的地位很高。

叔孙通这才给刘盈揭露了他“孟子传人”的真实师传——叔孙通的老师乃是孔腾的兄长,孔家一门原本的宗主,孔鲋。

孔鲋不仕秦朝,在秦始皇征召的时候,推举弟子叔孙通入朝为官。

那孔鲋本人呢?

他加入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与陈胜共死,被秦将章邯斩落马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