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6章 阿父阿母真没用(2 / 2)木兰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说父亲将来肯定会封侯,就是父亲封不了侯,他自己也能建功立业,不靠父辈荫庇。

就是能力不足为将的吕产,也请求姑父让他回汉中,在萧何身边读书学习。

等他们二人能独当一面时,大父大母如果还不死,难道还要逼着他们俩也为吕释之的儿子卖力?

可怜吕禄,以前自己认为他很蠢,分不清亲疏远近。

现在吕台却想,吕禄比起其父吕释之和兄弟,更愿意相信他们这群“外人”,会不会吕释之和吕释之其余的儿子自己也有问题?

吕禄现在与自己同在韩信麾下为将,韩信交予的任务,他都能很好地完成。

吕禄的智商肯定没问题。

那吕禄的“鲁钝”名声,究竟是如何传出的?

反正不可能是他们大房传出的。

看着吕台满腹怨言,刘盈老气横秋地摇摇头,安慰道:“你现在就生气了,如果你知道将来大舅父会为了弥补吕家的错误战死,岂不是要气死?哦,你也早死,很可能是在战场上受伤太多的缘故。”

众人听着吕台的抱怨,本来都在叹气。听了刘盈的安慰,他们叹出的气吸了回来。

缓了缓,他们看到吕台悲愤的神情,又慢慢将吸回去的气吐出来。

惨,真惨。

这群人早就知道刘盈有一定的相面之能。

最初刘盈就是用相面能力激将他们一同夺沛丰。曹窋现在还记得曹参将来会鞭笞他呢。

每当他又想当孝子真孝子,不是刘盈那种时,他就靠着回想刘盈的话,强迫自己狠下心来。

刘盈有神仙在梦中授课,神仙多透露一点事很正常。

再者,见吕家现在这副模样,吕泽奋力立功战死沙场也是能理解的事。

“身为皇后兄长,又是皇帝起兵时的元从,大舅父哪里还需要在汉王已经成为皇帝之后,还奋力在第一线杀敌?他不立功,地位也已经够高了。拼命拿战功有什么用?”

刘盈不住摇头。

《史记没写,太史公可能也不好直写一些事。但太史公是出了名的脑后有反骨,他为了能让《史记不被焚烧,会故意避讳一些事,但写一点免责的话后,他又会将事实藏在字里行间。

后世人把研究历史当成粉圈打架时,“吕泽战功第一”扒拉史料,发现许多封侯的人都在吕泽麾下为将。

这些人中不乏沛丰人、关中人,甚至赵人、越人。

吕泽在汉王入关中前,是“以客将从之”。他的麾下理应是砀郡人居多,其次是在沛丰养的家奴。

确实,也有砀郡人曾经在他麾下为将,之后去了他处。在清算吕家残党的时候,除了吕后所封之侯,吕泽旧部都安然无恙,甚至大部分人站在屠灭诸吕的这一边。

可以推断,吕泽在汉高祖入关中时,还是与王陵等人一样,自己募了一支兵,有对自己将士较为完整的指挥权。

但在楚汉对峙时,吕泽麾下的砀郡下属去了其余将领麾下,许多刘邦募的将领成了他的下属。他对刘邦的忠诚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无论是在离彭城不远的砀郡死死挡住楚军,还是一直在战场上奋力拼杀直至战死,吕泽这个本不需要军功的外戚,发了疯似的建功立业。

总不可能吕泽是不要命的“事业控”吧?刘盈很自私,很惜命。将心比心,他不信吕泽有这么高的品德。

“你们要自私一点。”刘盈教育这群比自己年长的小弟们,“道德感越高,越容易被欺负。大舅父就是前车之鉴。”

“你们说说,大舅父有什么错?吕释之是他生养的?是他教导的?他是吕释之兄长,又不是吕释之父母。”

“吕释之被委以重任,是吕泽为他讨的差事吗?是阿父阿母错信吕释之,他们眼瞎。”

“吕释之闯祸,提前和大舅父商量了吗?这和大舅父有什么关系?”

“再说惩罚吕释之,阿父和阿母现在都‘原谅’了吕释之,难道大舅父能动私刑?小心外祖父外祖母告他一个不悌谋杀,那可是死罪。”

“吕台,你要多安慰大舅父。我也会写信给大舅父。因为大舅父是个好人,才被苛责。他要自私自利一点。若他不因吕释之犯错而愧疚,也不因父母的孝悌绑架而为难,以大舅父的本事,过得不知道多开心。”

刘盈不喜欢吕泽对亲人的软弱。

可话又说回来,大舅父不软弱,他就不能从小到大在大舅父那里吃拿卡要了。

鉴于他也是大舅父软弱的得利者,他还是希望大舅父继续软弱下去,才好利用。

那他为什么要劝告大舅父别软弱,学会自私自利?那不是因为他知道本性难移,大舅父永远不可能变成自私自利,不为父母和兄弟的错误自责的人嘛。

站在大舅父的立场上,随口为大舅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好话,就能得到大舅父的感激涕零。欺负老实人真的太划算了。

不过刘盈有句话是真心的。

吕释之是大汉的侯,是大汉的将,只有汉王有资格处置他。

阿父都不杀吕释之,怎么还责怪吕泽不动手?

如果说杀吕释之有许多为难之处,那也是阿父没用,连欺负妻儿的人都不敢杀。

阿父下令,吕泽难道还会反叛?外祖父和外祖母难道还能为吕释之不当大汉的外戚?

就算会,阿父如果担心这个,也是因为阿父没用啊。

刘盈越想越觉得阿父真是太没有用了。

哪有当实权皇帝还这么憋屈的?难怪后人都说阿父是赘婿。这名声是阿父应得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