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我辈读书人不可靠着臆想,在朝中一拍脑袋便制定国家政策。
宋煊给自己先叠甲,套上保守派的衣服。
如此一来。
写在纸上的言论,便算不得过于激进。
写到最后一个字落笔后,宋煊终于松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毛笔。
宋煊揉揉发酸的手腕环顾四周。
他见好多人依旧在抓耳挠腮,迟迟没有落笔。
这有啥难的?
建政这种技能许多人都具备啊。
无论是什么贴吧学两手,还是坐出租车听司机闲聊。
要么就是过年聚会父辈开始吹牛逼。
最不济还是自己在群里东拉西扯,或者看别人东拉西扯。
至于不少大手子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许多问题都能分析出来呢。
一个个挥斥方遒的,宋煊倒是没少学几手。
王从益是当过官的,对于执政是有经验的。
只不过他身体不好,暂时辞职。
恰巧在应天府这里养病,闲着无聊就参与了此番考试。
他瞧着范仲淹出的这个题目,当真是过于复杂了。
寻常学子怎么可能会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呢!
这简直是强人所难啊。
难不成范仲淹是看报考的学子众多,所以考试的题目出的这般难。
想要尽可能的刷下去不少学子?
石介趁着沾墨的笔空隙,抬头瞥了一眼。
他发现满场大多数学子还在思索,唯有宋煊把笔放下来了。
宋煊这么快就写完了吗?
不应该啊!
宋煊行事如此冲动。
他怎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并且迅速写在试卷上。
想想都觉得宋煊,他没有这个能力的。
你知道吧。
尤其是方才宋煊撸袖子的行为,更是加重了石介在心中人为宋煊习惯于靠武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脑子的形象。
许多人都是硬着头皮去写,待到收卷的锣响了,都还有不少人唉声叹气的。
没写完。
根据规矩所有人的笔全都放下,不准再写。
谁要是再写便试卷作废。
科举场上可没有专门为你开特殊的例子在。
众人三三两两的结伴走出考场,唉声叹气。
宋煊苏洵二人与包拯、张方平汇合一同往外走。
包拯其实不喜欢考后对答案,故而中午也没有专门来寻宋煊什么的。
他只是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待到去厕所的时候,倒是听了一耳朵宋十二的事迹。
包拯虽然也刚硬,但他整个人是充满了忧愁主意色彩的。
虽然包拯认同宋煊早慧,且为人处世也极好,但在自己是白身的时候,得罪一个位比宰相的儿子。
今后可能会吃苦头,于他在科举一途上不利。
倒是苏洵这个学渣喜欢对题:
“十二哥,我看你写的极快,难不成是心中早有腹稿?”
“这种题很简单啊。”
听了宋煊这话,苏洵嘿嘿笑了两声。
说实在是他没怎么看懂题目,倒是也不好附和宋煊的话。
张方平眼睛一亮:
“十二哥也觉得简单那我就放心了,我还以为是不是考官暗中放水了呢。”
包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