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光电效应
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取消县试、乡试、会试等各级考试,还得找出另一条选拔人才的途径来,所以朝廷在取消科举考试后,又诏令全国改读新学,把育人、取才归于一途。
这必然会带来新式学堂数量的暴涨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既然学四书五经已经没前途了,还有多少人愿意学?他们那么刻苦的读书,真是为了单纯追求学问么?
而新式学堂能带来新的晋升机会,就一定不缺人报考,震旦大学如今已经把名声打出去了,之前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有了好去处,进工厂的能拿到高额薪酬,进衙门的也拿到了官职。
等将来朝廷正式废除科举,肯定会有大量青年学子乃至不甘心就此放弃仕途的中年读书人过来报考,所以震旦大学得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应对这波报考热潮。
章星九接着严复的话题,把这件事提了出来,同时建议道,“如今味精卖的很不错,学校账上也慢慢宽裕了,我们是不是该继续购买土地,兴建校舍,聘请教师,好借着这个机会扩大学校规模?”
“州平说得是,今年报考的人数已经不少了,明年等圣旨下发,报考的人恐怕还要翻上几番,要是遇到合适的人才却不能录取,着实有些遗憾。”严复连连点头,很赞成章星九对局势的判断。
“报考震旦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肯定是好事,却也不能因此就疏忽大意,不仅入学考试得把好关,学校的教师也得好好挑选培训才是,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坏了学校的名声。”马相伯并未被大好局面冲昏头脑。
“马公所言甚是,若是学生进来了,教师却跟不上,那就得不偿失了。”蔡元培也很赞成。
“所以今年我们应该继续调整院系结构,把各院系都独立出来,对各专业进行细化,再利用暑假时间把老师们聚到一起探讨学习,这样等到了明年圣旨下发,也就有了扩大招生的能力。”章星九建议道。
“那看来这个暑假学校怕是要忙一阵儿了。”马相伯笑呵呵说道,尽管如此,他却不觉得有半点辛苦,学校迎来了这么好的发展机会,大家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整个暑假,震旦大学的老师们都几乎没有休假,大家聚到一起参加学习班,互相探讨学问,还要配合学校展开院系调整工作,虽然忙碌却异常振奋。
和普通老师相比,章星九就更忙了,他不光要给理工科、外语系的老师上课,还要负责理工类院系的调整规划工作,他现在已经升任为主管理工院系的副校长。
除了这些,正事儿也不能耽搁,他还得时刻留意欧美科学界的最新动向,再抢在某些重要目标前面发表论文,今年下半年,他打算大干一场,拿出多项重量级成果出来。
首先要写的就是光电效应的论文,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
1839年,年仅19岁的亚历山大贝克勒尔,在协助父亲研究将光波照射到电解池所产生的效应时,发现了光生伏打效应;虽然这不是光学效应,但对于揭示物质的电性质与光波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很大的作用。
威勒毕史密斯于1873年在进行与水下电缆相关的一项任务,测试硒圆柱高电阻性质时,发现其具有光电导性,即照射光束于硒圆柱会促使其电导增加。1887年,德国物理学者海因里希赫兹做实验观察到光电效应、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在赫兹的发射器里有一个火间隙,可以借着制造火来生成与发射电磁波,在接收器里有一个线圈与一个火间隙,每当线圈侦测到电磁波,火间隙就会出现火。
赫兹用石英棱镜按照波长将光波分解,仔细分析每个波长的光波所表现出的屏蔽行为,他发现是紫外线造成了光电效应,随后将这些实验结果发表于《物理年鉴,却没有对该效应做进一步的研究。
很多物理学家,包括汤姆逊、莱纳德等人都对这一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试图揭晓光电效应的秘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却始终没有触及到最终答案。
还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极大地困扰,因为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照射辐照度很微弱的蓝光束于钾金属表面,只要频率大于其极限频率,就能使其发射出光电子,但是无论辐照度多么强烈的红光束,一旦频率小于钾金属的极限频率,就无法促使发射出光电子。
而根据光波动说,光波的辐照度或波幅对应于所携带的能量,因而辐照度很强烈的光束一定能提供更多能量将电子逐出,然而事实与经典理论预期恰巧相反。
章星九撰写论文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将光束描述为一群离散的量子,现称为光子,而不是连续性波动,根据章星九黑体辐射定律也就是原历史中的普朗克定律,做出推论,组成光束的每一个光子所拥有的能量等于频率乘以一个常数,即章星九常数。
并提出了“光电效应方程”,频率为的光子拥有的能量为e=h,其中, h因子是章星九常数,假若光子的频率大于某极限频率,则这光子拥有足够能量来使得一个电子逃逸,造成光电效应。,所以光电子的能量只与频率有关,而与辐照度无关。
这就是爱因斯坦日后唯一拿到诺贝尔奖的成就,算算时间他明年就会拿出这篇论文,考虑到亚洲和欧洲的通信距离,章星九便提前拿了出来。
他把论文投递给了《自然杂志,又照抄了几份寄给李普曼、居里夫妇、郎之万等友人,以及欧洲、美国一些熟识的科学家。
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旅程,这篇论文才来到《自然杂志社,审稿编辑们看到文章很是纠结,最后考虑到章星九的成就,还是拿出来发表了。
很快,这篇文章就在科学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