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9章 废除科举(2 / 2)维斯特帕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9章 废除科举

大学和学院有何不同?综合来看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模,学院通常规模比较小,占地面积和师生数量都相对有限,大学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比较多。

其次是学科设置,大学通常由多个学院组成,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和研究领域,涵盖从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院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如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学院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学位课程,并深入研究该学科的各个方面。

震旦学院在建校之初就设立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两个学院,学院内部又有法律、哲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分科,已经比较接近大学的设置了,只是碍于师生数量的缘故,才没有改称大学。

现在老师和学生的数量慢慢提上去了,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等明年还会有一批新的建筑建成,可以容纳更多师生,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具备了升格为大学的条件。

马相伯看着诺大的校园和进进出出的师生,心中也是颇为欣慰,“震旦学院能有今天,都离不开诸君的努力啊,既然如今条件已经具备,那就改名为震旦大学吧!”

接着众人又兴致勃勃聊起了什么是大学的话题,马相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如今依旧在震旦学院担任文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很是支持,“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凡震旦学院有马公这样的教育大师,有州平这样的理科大师,改称大学也是理所应当。”

“我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师、道德高尚、学问渊深固然重要,大楼也是不可或缺的。”章星九提出了不同看法,“若是只有大师没有大楼,何以安放诸多实验设备?没有实验设备又如何研究学问?纵然是文科,也需要大楼来存放藏书吧?”

“这是其一,其二有了更多大楼,就能容纳更多学生,一所好的大学理应给更多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若是只有大师而没有大楼,那就成了少数人的专享,这也就失去了建设大学的最大意义。”

章星九觉得数量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考评因素,如今华夏需要大量人才,要是把震旦学院建设成只能容纳少数精英的高校,那就太可惜了。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起来,闹了好一会儿才结束,到最后大家搁置不谈,将震旦学院改成震旦大学的事儿倒是定下了。

马相伯和诸多校董各方奔走,终于定下了改名的事儿,选了个好日子,举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庆祝仪式,马相伯亲手取下震旦学院的牌匾,换上了震旦大学的新牌子。

学生们也都是喜气洋洋,从现在开始,他们就都是震旦大学的学生了。

仪式结束,照例聚餐饮酒,席间严复说起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前些年,袁项城和张香帅一直在谋划取消科举,前两次都铩羽而归,最近我又听说他们准备鼓动上书,这次恐怕要成了。”就在上上个月,朝廷还举办了一次科举,当时恐怕谁也没想到,这竟然会是自隋文帝开科举之后的最后一次科举,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将在明年正式走向终结。

这个终结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西学东渐,晚清科举已有所进化,1888年,自然科学被首次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设经济特科,可再进化也是科举,而非新学。

1901年,袁项城首先发出试探,他在山东巡抚任上呈《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奏请创办山东大学,并痛陈科举“用非所学,拙于政事”,请奏废除科举。

办大学朝廷同意,废除科举肯定不行,所以袁项城这次试探并没有成功;他不甘心就此失败,又在几个月后找到张之洞联名上书,再次奏请废除科举。

两名朝廷大员同时上书,老妖婆也不得不重视,她考虑一番给出回复,兹事体大,废科举容易,以后我到哪里去用人?没有人,朝堂上的事儿该交给谁去办?

她稍微做了一些妥协,废除了八股和武举,至于策论和四书五经呢,依旧保留,还是沿用了这些年的老套路,依旧在破房子上裱糊一番,试图蒙混过去。

老妖婆都这么说了,他们俩也不要继续纠结,可不废除科举,他俩始终不甘心,所以又过了两年,他俩再次上书,在奏折中写道,“时艰急需人才,科举阻碍学校.专注于学校一途,以励真才而济实用若科举不废,新式学堂徒有虚名。”

这次,老妖婆的态度有所松动,只是依旧没有下定决心,而这种态度被很多朝廷大员捕捉到了,他们都意识到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于是他们开始四下串联,严复此前在京师大学堂任译书局总办,消息很是灵通,在酒桌上就把参与的人数了出来,“除了袁项城和张香帅,刚刚署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周玉山,湖南巡抚端方,署理户部尚书赵尔巽等朝廷大员也被他们说服,准备上书响应。”

“端方等人倒也罢了,袁项城、周玉山、张香帅等人可是要准备立宪的,朝廷就算不想立宪也得给他们一个交待,所以最迟明年,朝廷恐怕就要下诏正式废除科举了!”

严复现在心情很是复杂,一方面他非常支持科举改革,另一方面又对废除科举充满担忧,“我常说这件事是我国几千年中最大的举动,说它重要,简直和古代废除封建、开垦田地一样;造成这样的原因,结果会怎样,不是我们这些学识浅薄的人敢随便乱说的。”

他这话算是说对了,废除科举等于是逼着清廷自断一臂,地主阶层失去了一条重要上升渠道,纷纷和朝廷离心离德,这才有了数年后武昌的一声枪响。

这对朝廷是坏事,对震旦大学却是好事,章星九已经预感到,等明年诏书正式下达的时候,震旦大学的报考人数还会暴涨。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