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8章 震旦大学(2 / 2)维斯特帕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8章 震旦大学

“学生李四光见过章先生!”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见到章星九,立刻恭恭敬敬的行礼。

旁边去年才从南洋公学转入震旦学院就读的章鸿钊介绍道,“四光原名仲揆字仲拱,湖北黄冈人,去年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写完发现不对,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那以后就叫李四光了。”

章鸿钊也是浙江人,还跟章星九是同姓,说话不像其它人那般拘束,“四光进入小学堂后不久,便考上了公费赴东洋的留学生,如今来沪上,一是为了等待赴日留学,二是为了提前学习日语,恰好震旦学院有日语速成班,便过来报名了,和学生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四光对您也是仰慕已久,今日听说章先生会来,所以特来拜会。”

章星九听到这话心中不免有些自豪,这几年的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总算是落下了几分名声,前脚竺可桢登门请教,现在李四光又过来拜会,要是能帮他做出比原历史中更大的成就,那也是一桩好事。

“仲拱不必多礼,你小小年纪就能考上公费留学生,实在是不容易啊,不知道你去东洋,准备报考什么科目?“章星九还礼道,同时在心里嘀咕着,你这个字取得倒是不错。

“学生很早之前就怀有‘科学救国’的理想,如今国家贫弱,列强不断侵略,这都是因为国家没有一支强大军队的缘故,尤其是缺乏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决心前往东洋学习造船机械专业,待学成归国好为国家打造一支强大的铁甲舰队。”李四光语气坚定的说道。

联想起他日后的经历,章星九不由得想起了阿张,阿张当初也是准备投身海军,方才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可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要建设海军就必须先有钢铁,要有钢铁就得学开矿,于是转到矿业学堂学习。

而李四光在东洋学了一段时间的造船机械,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所以又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专门学习地质学,如此方才成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怀着实让人感动,章星九好生勉励了一番,又给他留了联系方式,让他在东洋遇到麻烦可以找自己帮忙,等将来归国若是找不到好去处,也可以来震旦学院任教。

过了两个月,在李四光要出发的时候,章星九还专门为他设宴饯行,送了一些留学时用得上的礼物给他,还请他帮忙给阿张、历绶之、钱钧夫等人捎去书信、礼物,“大家同在东洋留学,认识一番将来彼此也能有个照应,而且他们也在弘文学院学习过,可以给你传授经验,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多谢章先生厚爱,学生一定帮忙带到。”李四光对自己的留学生涯也有些担心,现在听到那边有熟人帮忙照应,总算是放心了不少。

目送李四光乘坐的客轮缓缓驶出港口,消失在海平面下,章星九不由得心生感慨,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无数有志青年都像他一样乘坐海船,不畏风险远赴他国,立志为华夏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尽管这条道路异常艰难,却始终有人前赴后继。

或许正是有这种精神,华夏方才能够在经历百年屈辱后,实现凤凰涅槃,重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处。

李四光离开后不久,从国外订购的味精生产设备也回来了,这次章星九选择的是美国产品,现在的化工产业还是欧洲更强,不过美国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他们的产品性能不差,价格还比欧洲那边的便宜,经过综合考虑,章星九最终决定给美国制造商下了订单。依靠和摩根、梅隆等财团的关系,再利用美国企业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的心理,章星九为莲味精厂争取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折扣。

随船一起抵达沪上的美国技师很快就带领工人们安装好了设备,然后一边负责味精厂的技术工作,一边培训震旦学院的学子,等他完成培训就可以回美国了,而这些学生就会接替他负责味精厂的技术管理工作。

章星九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很高,培训班开课前专门把他们叫过来叮嘱,“你们不光要学如何操作、修理这些设备,还要弄清楚这些设备的运行原理,我们不可能一直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进口设备,将来迟早要生产出同样水准甚至更好的设备,而究竟能不能做到,就靠你们了。”

这番话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但更多的还是激励,他们纷纷表态,“学生一定不辜负老师的重托。”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天早早起来跟随美国技师上课实践,下课后又聚到一起复习、讨论今天的学习成果,只了几个月功夫,就完全吃透了这些设备。

而味精在投入市场后,马上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仅沪上的饭店酒楼争相购买,还有许多外地商人过来批发带回本地销售,震旦学院也因此有了一条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

随着美国技师的离开,震旦学院也迎来了暑假,学生们可以回家暂且休息一段时间,章星九和马相伯等人却是更加忙碌。

因为每年一度的招生季又到了,他们提前在各地报纸上打了广告,吸引了诸多有志青年过来报考,报考的人数比第一年直接多了个零,质量也越来越高。

考试结束,统计合格人数,竟然有近千人达到了录取标准,还有差不多数目的学生考上了预科班。

马相伯和章星九等人大喜过望,同时也庆幸不已,“幸好之前学校就扩大了规模,不然还真容不下这么多学生。”

这时候,章星九提了个建议,“既然如今学校已经走上正轨,那是不是可以把学院改成大学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