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牙婆带入尚书府
檀香混着尸油味扑面而来,阿山盯着对方袖口露出的半截青玉镯。
奴监谄笑着递上朱砂盒,她按手印时特意蜷起小指,这是偷看账房先生画押学的,显得稚气未脱。
“倒是机灵。”妇人用帕子包住她手腕,“往后叫甘棠,腊月廿三生的丫头。“
跨过奴驿门槛时,阿山踩到了一截焦黑的脚镣。
月光忽然亮得刺眼,她回头望见东墙根那滩石灰印子,终于敢让眼泪砸进雪里。
前头马车帘子绣着缠枝牡丹,和她破衣里藏的桃木符纹一样在美丽的绽放。
甘棠,阿山在舌尖反复念着这两个字,像含化了阿姊偷来的麦芽。
马车前头飘来脂粉香,混着后头五个丫头身上的酸馊味——最大的那个绷着背,走路时脚跟先着地,定是当过绣娘;最小的一个也是六岁,抬着头,手一直揉衣角。
西市石坊上的描金剥落了大半,暮色里像条垂死的金龙。
甘棠数着经过的店铺,药铺学徒正在下雕门板,布庄伙计抱着成匹的素锦往外泼水,酒旗招子上积着厚厚的烟灰。
拐过第三个巷口时,她偷偷把桃木符塞进鞋底——主家马车帘角的缠枝莲纹,和奴驿老妪临终攥着的帕子一模一样。
“手脚麻利些!”领路婆子突然扬鞭,惊得众人撞作一团。
甘棠趁机扶住那个六岁的小丫头,摸到她腕上戴了三圈桃核,正是阿姊说能防惊厥的土法子。
红漆角门吱呀开启的刹那,她听见门房啐道:“这拨怎的比上次还柴?”
两进垂门内,青砖地缝都扫得不见半丝杂草。
甘棠盯着廊下挂的八宝琉璃灯数数,第七盏缺了个穗子,露出里头拇指大的蛛网。
人牙子钻进东厢房时,她飞快扫过院中陈设:西墙根摆着七口青釉缸,北面游廊第三根柱子有新补的漆,东南角井台石栏缺了半掌大的角。
“伸手。”粗使婆子抖开包袱皮。
新衣糙得磨脖子,却比奴驿的破布暖和十倍。
甘棠学着旁人把旧衣叠成方,趁乱将半截草编蚱蜢塞进袖袋——那是阿爹被带走前夜编的。
收衣的婆子扯走她发间草绳时,带落几根枯发,飘飘荡荡落在井沿青苔上。
“你,抬头。”一个丫头突然凑近,指尖在她耳后一抹,“有虱卵。”
甘棠谨慎盯着对方,想起阿姊教的:深宅里第一个示好的,往往要拿你当垫脚石。她自这时起便有了事事留心的习惯。
暮色渐浓时,游廊下传来木屐声。
甘棠数着那声响,十九步停,三十七步起,伴着环佩叮当的间隙,有极轻的纸张摩擦声。
当最后一丝天光湮灭在飞檐后,她摸到新衣内袋突起的缝线——不知哪个姐姐穿过的衣裳里,竟藏着片风干的桂。
暮色四合时,杂役房的檐角挂起了一串红灯笼。
甘棠捧着粗陶碗,蹲在门槛上小口啜着黍米粥。
粥稀得能照见房梁上的蛛网,她学着旁人的样子,把碗沿抵着唇边慢慢转圈——这样能多沾些米浆。
甘青挨着她坐下,从袖口抖出半块硬饼子:丙间东数第三根柱子后头藏的。
大通铺挤得像晒干的咸鱼,十二具身子挨挨挤挤地发着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