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8章 统治(1 / 2)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新明朝廷之中,有些事务表面上看似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皆无硬性规定,然而,正是这些“本份之内”的事,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主动性和对权力运作的理解。

朱慈烺最欣赏的,便是那些不仅把分内事做好,还能主动多做一步、并在关键时刻展现忠诚与智慧的官员。

张煌言深谙此道,他明白,仅仅完成任务是不够的,还要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向上级请教大政方略,适时展现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模样。

一个官员不仅要有实绩,还要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受教之心,时常在朱慈烺的点拨之下茅塞顿开,进而做出更符合圣意的举措,如此一来,便能给陛下留下良好印象,成为被一手提拔、深得信赖的核心官员。

这不仅能让自己在朝堂上立于不败之地,也能让升迁之路更加顺畅。

然而,在新明的政治体制下,朱慈烺不仅对他有所制衡,对李霄林、李邦华等人亦是如此。

这说明,皇帝的制度设计并非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他深知帝王之道的本质——信任制度,而非个人。

因此,哪怕是最亲近的臣子,也要受到权力的制衡和牵制,任何人都无法逾越制度的界限。

与此同时,随着朝政稳定,民政、商贸、海贸等领域的官员们在大会之后,也陆续接到了新的任务和任命。

倪元璐继续总理北方的民政事务,统筹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的屯堡建设,以及地方税赋征收、徭役征发等工作。

此事绝非易事,地方乡绅和豪强势力根深蒂固,想要从他们手中拿到足够的赋税和钱粮,无异于虎口拔牙。

这些利益纠葛不仅错综复杂,而且时常引发冲突,许多时候,即便是倪元璐和李邦华亲自出面,也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最终,还是需要朱慈烺的圣旨直接干预,才能勉强推动执行。

屯堡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水利设施的修建、主要道路的铺设、学堂与官署的建设,军队的训练,以及官营工坊、商社的前期投入,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

朝廷两大公库和地方县库的银两如流水般迅速消耗,而过去几年战争的缴获、各地府库查抄的贪墨银两,以及海贸的利润,也在这场恢宏的经济重建之中飞速减少。

然而,财政压力虽大,但形势依然可控。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年的晚稻与小麦均大获丰收,农业产出的增加,使得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所增长,为新明财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官营工坊、商社、钱庄、市舶司等经济机构,也即将在建成运营之后,开始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进一步巩固新明的经济根基。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倪元璐亲自监督民政署的建设司,大力推动农耕技术革新。他组织工匠和农户,研制并推广改良农具,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各地水利设施的修缮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确保农田灌溉系统更加完善,减少因天灾导致的歉收风险。

这些农业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到了地方劳动力的分配。

在过去,农业生产低效,大量农户必须投入全部劳动力以维持生计。

但现在,随着农具改良和水利完善,农事所需的人手减少了,一部分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为即将兴建的官营工坊、商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意味着,国家不仅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进一步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为新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朱慈烺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农业发展,他的目光更加长远。在他看来,真正能支撑新明政权稳定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收和工商业利润,而是一个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因此,他命令户部进一步推动国债制度的实施。

而这个国债制度的核心,是让军队、商社、地方富户共同参与投资。军队通过“退伍金”形式入股,而皇帝与军中几个主要利益集团,则作为股权代表团,共同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这不仅能够确保军队的经济来源,也使得军队与国家的经济体系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与此同时,官营商社也开始加大对国债的认购力度,使得国家财政更加稳固。

这个庞大的商业巨无霸,将在未来成为新明的经济支柱,而通过国债与商业体系的结合,国家不仅能有效掌控经济命脉,还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减少对传统农业赋税的依赖。

在朱慈烺的全盘规划之下,新明的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从农业生产的提升,到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再到海贸体系的优化,整个国家已经走上了正轨。

尽管前方仍有诸多挑战,比如地方豪强的反扑、财政短缺的问题、战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但新明已经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大江大河沿岸,一座座工坊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锤炼着一件件精密器械,推动着新明的工业化进程。

李霄林重新回到岗位后,全力投入工坊建设的指挥工作,各种基于水力驱动的机械设备正在紧锣密鼓地制造之中,只待工坊正式落成,便能投入生产,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

这些机械不仅包括新明各地工坊原本就在使用的传统器具,还有大量来自中西方工艺书籍的改良版器械。

建设司器械处的工匠们仔细研读各类典籍,对书中记载的机械进行逐一实践和改进。他们借鉴西方水力纺织机的原理,结合本土传统的水碓、水车等设备,创造出一批适合新明生产需求的机械。

然而,由于体制初创,加之对西方机械理念的理解仍在摸索阶段,整体进展并不算快,许多工匠仍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以求找到最优的改良方案。

与此同时,地少人多的江南地区,因其丰饶的土地与发达的商业传统,成为了新明政权推进工商业改革的首选之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