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6章 地方恢复(2 / 2)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过,乡绅的改制只是整个土地改革的一部分。与应天府、河间府和永平府等地几乎完成的全面改革相比,河南和山东两省的改革进程相对较慢。

这两个省的土地改革多以没收的清廷官员土地和战乱所带来的荒地为主,这些土地大约有二十几万顷,分布在河南和山东两省的不同地方,情况较为分散。虽然土地的数量庞大,但若想要真正将这片土地完全收归新明政权的控制,依然需要强大的基层力量来支撑。而在这些土地上,最为关键的便是流民、百姓以及那些自愿或被迫加入屯堡的自耕农。

自战乱爆发以来,山东和河南两省的流民数量激增,南直隶的百姓也在战乱的逼迫下纷纷迁移至此,寻找一线生机。

直到如今,二者加起来的总人数已接近两百万,而这其中,约有百万之众通过不同方式与屯堡联系在一起,加入到新的社会结构中。

这些人被组织成一个个规模不一的小屯堡,大屯堡的规模约为两千户,小屯堡则是五百户为单位。每个屯堡的耕地大多以四十到五十亩为标准,形成了近千个屯堡点,遍布在河南与山东两省的各个角落。

随着屯堡的落成,这些原本寄居四处的百姓与流民,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生存需求,而是开始参与更为复杂的社会生产活动。修路、修水利、建造城墙、挖掘壕沟等徭役逐步展开。

而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张天泽及其政府开始培养起新的农兵体系。无数缴获的军械,甚至一些淘汰下来的旧军备,逐渐发放到这些新建屯堡的壮丁手中,迅速培养起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

这些兵员将成为新明朝在地方上的重要威慑力量,作为接下来的改革、建设及政策实施的核心支柱之一。

农兵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新明统治与乡绅、民众之间达成的微妙平衡。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为土地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而庞大的农民军则能迅速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为新政提供执行力。

随着这些农兵的成型,张天泽对局势的掌控愈发强大,他与李邦华在地方和中央的联合操作,使得新明朝的政策执行越来越有力,同时也让地方乡绅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紧跟中央政府的步伐,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下去。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地方乡绅,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地主家族,依然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特权,他们或试图通过金钱利益收买地方官员,或通过暴力手段威胁改革的推进。

不过,朱慈烺对此有着清晰的应对之策。对这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人,张天泽和李邦华的联合打击,让他们无处藏身。甚至连一些心怀不轨的乡绅,最终也不得不接受新明朝赋予他们的生存空间。

那些没有地契的土地,最终被收归国有,作为农业和屯田的基础;而那些有地契的乡绅,则通过交换商业机会的方式,继续在新明的体系内运作。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朱慈烺对未来政治稳定的宏大布局。土地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土地本身,而是为了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建。

通过强力打击乡绅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形式的改制与再分配,将有效遏制地方豪强的复权行为,为新明政权打下更加稳固的基础。

在这场庞大的变革中,朱慈烺不仅仅是运筹帷幄,更是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使得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最终实现他对国家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理想控制。

在朱慈烺的精心布局下,第一批屯堡的建设已经开始启动。这些屯堡不仅仅是军事防线的延伸,更是社会变革的先锋,它们将成为新的典范,发挥着示范性作用,带动着周围地区的变革与创新。

在朱慈烺的眼中,屯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聚集地,而是一个充满潜力的社会实验场,是通过改造百姓生活、生产方式,进而彻底改变地方社会结构的重要工具。

相比起原本的宗族堡寨,屯堡的最大优势在于生产工具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的分配将会更加公平,所有的资源都将集中在一定的规划下,避免过去一些宗族内部权力集中而导致的不公。

而统一建设的水利设施,使得耕地灌溉更加高效,农田产出也将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田租与徭役负担的减轻,虽然在最初并不显著,但对于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利好,能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与过去相比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屯堡所带来的变革将会迅速在底层百姓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他们争相效仿的目标。

而屯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上的改革,更多的社会经济活动也将随着这一新型集体模式的推广而迅速展开。例如,今后的商社经营、工坊招工以及面向青壮年和十三岁以上孩童的扫盲运动,都是为了加快社会的整体进步。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朱慈烺所设想的扫盲计划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通过推广基本教育,使得百姓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不再固守传统的宗族利益和家族关系,更加认同国家的统一和集体的力量。

即使是兵员的征募,也是在这一体系下进行的,屯堡内的百姓因为受过训练,装备更为精良,所以在征兵时往往比外面的人更有优势。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