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远处的清军队列上,眉头微微皱起。
凭借着多年战场上的磨炼与直觉,陈福感到有些不对劲。尽管通过“千里眼”观察到了一些清军行动中的异常迹象,但这些异样却无法具体言明。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像是多年行军作战经验积累后的直觉,让他的心中升起了一股警觉。陈福知道,清军此时已经进入了他精心布下的伏击圈,多尔衮所部兵马三万余人,这与他的预判几乎毫无出入,精准得令人难以置信。
如此一来,陈福的内心不禁涌起一股得意之情,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建立一份赫赫战功,巩固他在军中第一大将的位置,此时正是最佳时机。
陈福虽然手握近七万大军,但他却没有打算全数出击。
面对三万清军,他仅决定派出与之相当的兵力进行伏击。
他的计划周密而大胆:利用南北两侧大山的地形优势,伏兵从两翼分割骚扰清军,然后由正面骑兵迅速突袭,将尚未成阵的清军打得措手不及,最终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在陈福看来,以他麾下精锐之师的战力,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中,清军甚至难以支撑到日落,便会全线崩溃。
到那时,明军可以一鼓作气,追击到大清河畔,利用骑兵包围清军,彻底歼灭敌军主力,将清军的威胁一举铲除。
陈福深知,清军的斥候虽然勇猛,但同样未能突破明军的最后封锁线。
他对此充满信心,确信自己的部署没有暴露。只要清军进入山谷,便如入瓮中之鳖,无论如何谨慎小心,也难逃被歼灭的命运。
如今,经过多方确认,清军兵力仅为三万余人,这更让陈福信心倍增。
即便伏击未能完全成功,他也有信心在正面决战中击败清军。
不过,他也明白,正面对决的变数太大,清军若有大批溃兵逃脱,济南至东昌府一线的战局势必更加复杂,耗时费力。
“将军,清军前锋已进入伏击圈!”副将抱拳禀报。
陈福闻言,转头望向山谷中的清军行进路线。
他通过“千里眼”看得更加仔细,清军的旗帜迎风飘扬,愈发清晰,甚至连拉着小炮的马车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情况让他心中的疑虑更深,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他感到有些不安。
所有的一切虽然都在顺利进行,但这种过分的顺利反而让他心生警觉。
因此,他当机立断,决定调整原本的部署:“天威左营原地待命,天骑军也留下来充当预备队。”
陈福的决定并非没有原因。清军的行军轨迹虽然如他所预料,但一切似乎过于顺利,反而引发了他强烈的警惕。
因此,他将麾下最为精锐的中军三千余天威左营和天骑军五千兵马留下作为后备力量,连同原计划中的预备部队五千多人,也未投入主战场。
“传令下去,各部准备,以炮声为号,准时发起袭击!”陈福下达了明确的命令,眼中透出坚毅的光芒。
山谷中,宽敞的道路逐渐变得狭窄,行进的清军逐渐进入陈福的伏击圈。
阿济格骑在马上,眉头紧锁,心中暗暗焦虑。南北两侧的山峰高低起伏,植被茂密,山麓边的低矮树丛更是藏匿兵马的绝佳场所。
此时的阿济格正在假扮多尔衮,头顶高悬着多尔衮的王旗。
一旦明军发起进攻,他必须假装抵抗一番再行撤退。
按照多尔衮的计划,只有让朱慈烺误以为清军不堪一击,才会掉入他们精心布设的陷阱。
这种情况即便是对阿济格来说,也是极具挑战性。
若是稍有不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特别是当明军发现自己面前的清军并非真正的多尔衮部队,朱慈烺那老谋深算的对手必然会识破他们的计谋,整个计划将前功尽弃。
对于阿济格而言,他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一旦计划失败,他将难辞其咎。即便一切顺利,战胜朱慈烺之后,所有的功劳和荣耀也将归属于多尔衮,而他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无法分得多少功劳。
就在阿济格陷入沉思之际,他耳边响起了身边将领的声音:
“王爷,山谷中动静越来越大,明军可能已做好进攻准备。”
阿济格闻言,抬头望向山谷两侧,浓密的树丛遮掩了山间的景象,视野所及之处看不到一兵一卒,然而,这样的寂静却让他愈发心神不宁。
与此同时,陈福站在高处,继续观察清军的动向。
他紧握手中的“千里眼”,目光中透出一丝冷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已经完全确定,清军的行军路线和节奏一如他所预料,但这并未让他放松警惕,反而让他更加小心谨慎。
突然,一阵风吹过,山谷中好像传来了隐隐约约的马蹄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
陈福耳朵微动,他知道,这些声音可能是清军的小股部队在山间穿梭,或是故意制造出的动静,企图扰乱明军的判断。
“传令下去,各部再待命片刻,等我命令再动手!”陈福再次下达指令,他决定再多观察一段时间,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阿济格也在不断思考。他心中清楚,一旦明军发起进攻,自己的部队必须及时应对,但又不能表现得过于强硬,否则会引起朱慈烺的怀疑。
正当两军将领各怀心思之际,一声清脆的炮响划破了山谷的寂静。陈福的命令终于下达。
“嘭!嘭!嘭!”
突然,三声雷鸣般的爆炸声响起,火药爆炸的巨大响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阿济格立即勒停了胯下的战马,朝着爆炸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前方山腰上果然升起了一团白色浓烟。
明军的伏兵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出,阿济格目光一凛,知道战斗已无法避免,他迅速下令部队准备应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