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光恩原本就是张献忠部的流寇出身,如今在吴三桂的欺骗和阿济格的招抚下,得了清廷的重用,被委任为“襄阳总兵”,实际被控制在了郧阳,他和两个兄弟对于朱慈烺的招抚,其实也是三心二意。
徐起元此前一直不同意王光恩出兵襄阳助战,就是担心对方临阵倒戈。现在,阿尔津和高第领着援兵来了,他才终于放心。
王光恩虽然是被吴三桂欺骗,误打误撞投了清,但他在见识到清军的强大实力后,也改变了态度,其实根本不会轻易倒戈,更何况领兵北上进攻襄阳的是闯营的李过,他压根不怕。
而朱慈烺此时,既没有攻下襄阳,也没有收复武昌,还根本无法出兵郧阳,解决这把悬在头上的利剑。要知道,李自成当初襄阳建政,在崇祯十六,十七年屡次用兵,非要攻克这个小城,主要就是出于稳固根据地等方面的考虑。
只要能攻下这个战略枢纽,李自成就能将鄂西,鄂北,豫南,豫西数个州府连成一片,从而打造起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基地,还能威胁到陕,豫,川三省。
不过,在李自成之前,张献忠也曾多次进攻郧阳,但都未能成功,朱慈烺当然不会不吸取教训,特别是李过和高一功,田见秀等人特别提醒了他。
如今,高斗枢虽然失了势,但徐起元和王光恩却依旧掌权,两人一个善于出谋划策,一个骁勇善战,甚至被尊称为“小秦王”,都不是好对付的,贸然进攻郧阳,只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在原本历史上,徐起元和王光恩还多次击败了顺军余部,特别是打退了夔东的刘体纯,徐起元还因此节节高升,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到左都御史,顺治六年又加太子太保。
不过,王光恩在原本历史上就惨得多了,因为同清朝委任的郧阳抚院潘士良不和,被诬陷与陈蛟义军反清事有关联,逮捕押往北京。
这些都是朱慈烺日后可以利用的机会,但需要合适的契机,此时的他,最终选择的是稳妥的战法。
他很清楚,清军以骑兵见长,十分擅长平原作战,而当前湖广的明军,则只能在防守战中,获得优势,尤其是在依托汉江流域稠密的河流进行防御时,优势更为明显。
因此,他一早就决定了采取“以守代攻”的战略,利用汉江天险和收复的城池,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阻挡清军西进。
阿尔津和高第所领的援兵虽然不多,但其中有三四千精锐骑兵,还有数千战兵,要是正面决战,完全可以击溃一两万明军。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此前拒绝了堵胤锡扩大战果的提议,要求各部稳固防御了。否则,清军一发动反攻,原本凯歌不断的闯营各部,立马就会漏洞百出。
在朱慈烺的计划中,此时汇聚湖广的数万明军,大半都将集中部署在汉江西岸的几座城池,形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节节阻击清军。
在阿尔津和高第主动出击的阶段,他直接下令各部避免与清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袭扰为主,同时组织乡勇,一面迁移百姓,坚壁清野,一面派出游骑,消耗清军实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朱慈烺派出了左镇各营,进驻南漳,宜城,荆门州,潜江各城,以加强这些地方的防御能力。
他要的,就是清军攻城不得,士气逐渐被颓丧,同时各城守军在兵力充沛的情况下,还能进行袭扰作战,使清军疲于奔命,不断消耗对方的粮草和兵力。
堵胤锡对于朱慈烺的战略,也十分赞同。
他虽然不懂具体的作战,但同样知道清军骑兵强大,善于平原作战,明军扬长避短,利用汉江天险,进行袭扰作战,使其难以发挥优势,本就是应有之义。
陈福原本就参与了这个战略的制定,此时自然全力贯彻,他甚至还提议将汉江沿岸的百姓迁入城中,坚壁清野,使清军无粮可抢,无处可住。
除此之外,朱慈烺根据江北抗清的经验,一早便下令李过,田见秀组织当地的乡绅豪强,下发缴获的清军武器,让他们自行组建团练乡勇,配合作战。
这些组织起来的乡绅豪强,以及团练乡勇,侦查,报信,反击清军倒还是其次,最重要中的是他们一组织起来,清军想要肆意劫掠,就困难多了,今后朱慈烺要迁移百姓,也会方便得多。
李过和田见秀等闯营将领深知这些地方团练和堡寨的麻烦之处,他们当年裹挟大量流民的时候,可以不惜代价强攻,但清军绝不可能如此。
清军的骑兵确实厉害,他们正面交锋只会吃亏,但对付地方的堡寨,也只能是慢慢磨。
李过甚至还提议朱慈烺调来马进忠吹牛时所说的水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汉江水运,将粮草和物资运往沿岸各城,同时,也可以利用水路进行袭扰作战,不断打击清军。
阿尔津和高第一开始见自己的对手是李过,田见秀等人,十分轻敌,开始带着麾下清兵不断出击,试图重创湖广的明军。
八旗军此时虽然对朱慈烺还算警惕,但对于闯军,那就是完全不放在眼里了,别说阿尔津此时有好几千骑兵,就算只有一两千,他也敢主动出击。
但各部明军都严格按照朱慈烺的战略部署,在汉江沿岸展开了坚守战和袭扰战。而且还利用夜色掩护,在当地乡勇的指引下,不断袭击清军营地,围攻落单的清军骑兵。
而地方百姓在这个时候,也纷纷行动了起来,不是带着粮食和物资藏起来,就是将房屋拆毁,将田地里刚刚种下的庄稼销毁,使得清军无法获得有效补给。
阿尔津完全没想到明军行动那么快,而且得到了地方乡绅的支持,当初在华北,山西的时候,获得地方乡绅支持的,分明就是他们。
这就是他不了解湖广的局势了,李自成到了民心归顺的湖广,还一路南逃,根本就是自己被吓破了胆子!
阿尔津所领的八旗马甲在明军的袭扰和坚壁清野的双重打击下,士气十分低落。
与此同时,他很快就收到了明帝坐镇荆州的消息,当即放弃了进攻荆州府的计划,转而退回汉江东岸,准备南下武昌。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佟养和等人谎报军情,没想到明帝真的又又又御驾亲征了!
阿尔津此番南下,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援武昌,确保这座军事重镇掌握在大清手中,追击李过,渡江西进,不过是想要捡个便宜罢了。
而现在,他看到明军的行动,特别是很快得知明帝就在荆州之后,心中立马就明白李过,田见秀这些手下败将,为什么有如此实力了。
阿尔津其实也跟着多铎一起打过败仗,他知道多铎打仗比不过阿济格,但图赖,准塔,拜音图等人,打仗可不差。
如今,在江北堂而皇之击败了东路南征军主力的明帝,就在荆州亲自坐镇,他可不想重蹈多铎的覆辙。
阿尔津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根本不敢冒险!
随着清军援兵撤退,朱慈烺的战略部署取得了初步成效,明军很快又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当然,明军并没有和荆州之战一样,立即乘胜追击,而是迅速接手了各地仓皇组织起来的团练乡勇,这才是控制地方的关键。
等到阿尔津和高第领兵南下,渡河进入武昌城之后,朱慈烺也终于将此前派往汉江西岸各城的将领,召回了荆州。
随着湖广战事的落幕,朱慈烺也立马开始让堵胤锡和此时带着一众湖广文官北上荆州的吴晋锡筹备庆功宴,同时接待湖广的乡绅。
他很清楚,人心和士气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款待新收服的闯军将士,接见地方乡绅,必不可少。
这场庆功宴,不仅是一次犒赏,更是一次政治宣示,为的就是向收复的闯军将士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不再是被朝廷视为“流寇”的叛军,而是大明的官兵,是抗清斗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不过,堵胤锡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正式封赏闯军诸将之前,“清点兵额”要迅速完成,否则朱慈烺就不能确保他能掌控这些军队了。
作为大明的皇帝,他要在这个时候,可以宽仁,但绝对不能有任何妇人之仁,特别是在军队控制的关键问题上。
礼贤下士没问题,但任何敢挑战他帝王权威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付出代价。
堵胤锡加紧进行兵额的清点工作,闯营各部虽然补充了部分军备,但整体来看,各营将士的战斗力参差不齐,大半士兵的装备都较为简陋,必须要进行整编和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一支真正的强军。
与此同时,各营将领也都想尽办法,妄图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兵马,这让堵胤锡不得不加派人手,严格制定淘汰老弱的标准。
这些将领们其实也知道朱慈烺把封赏定在“清点兵额”之后是什么意思,经过“荆州之战”,特别是来势汹汹的八旗军撤退之后,他们已经不敢挑衅朱慈烺的权威。
毕竟,朱慈烺带来的殿前军和左镇五营兵马,可不是摆设,任何将领敢有违逆反叛,他都会毫不犹豫镇压。
而且,闯军内部其实同样派系林立,李过,高一功两人虽然权势声威最大,但许多此时也归顺了大明的将领,对他们并非完全服气,甚至背地里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分歧。
换言之,当前的局势下,两人很难私下指挥各营将领,更不要谈将他们秘密组织起来,共同对抗朝廷的整编了。
当然,两人也并没有这个意思,反而积极配合,这倒是朱慈烺十分满意的地方。
而最为回馈,他也会在接下来的封赏中,授予他们正式的官职爵位,对闯军各部进行人事调整,以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确保这支新军的军令畅通。
但堵胤锡看着第一轮清点确定的闯军兵丁数目,还是不由得眉头紧皱,他必须将其中一部分转成地方卫戍军,绝对不能按照野战军的标准发给军饷粮草,否则财政绝对支撑不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