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君威
王允成看着马进忠呼呼往前的雄壮背影,一时惊诧,直接脱口而出道:
“老马,老马啊,等等我,我还没跟上呢!”
但这个时候,马进忠哪里还顾得上他,就好像完全没听到似的,头也不回继续往前冲去。金声桓,徐勇,李国英,左梦庚等人,也纷纷一拥而上。
不过,马进忠反应再快,冲的再猛,也不敢直接冲到何腾蛟的前面,天子圣驾就在眼前,他根本不敢放肆。
大明的文武之别,早就印在了所有人的脑子里面,马进忠私底下再出言不逊,也不敢在台面上做出非分之举。
而一众文臣武将们又是一番等候,朱慈烺所乘的龙舟,还是没有靠岸,但此时不管是文官那边,那是武将这边,都是恭恭敬敬,鸦雀无声,无人再敢喧哗。
很快,周世显和林昌福两人便带着锦衣卫和御营从率先停靠的战船上岸,何腾蛟当即上前,听候吩咐。
他们这些地方官员,自然没有那么简单就能上船面圣,朱慈烺也不会这么容易就召见他们,该走的流程,以及面圣觐见前的种种琐事,还需要再好好折腾一番。
朱慈烺登基之后,由于局势紧迫,各地告急不断,何腾蛟和他们的幕僚们,都没有前往南京面圣就直接走马上任了,也没有真正见识过朱慈烺的手段,更没有一同在凤阳坚守,君臣同生共死。
换言之,当朝天子在他们的心中,其实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童形象,他们心中自然是少了些敬畏的。
而朱慈烺正是要通过区分君臣身份的面圣礼仪,以臣就君的觐见过程,首先在九江这个客场,在龙舟之上,占据主场优势。
朱慈烺并不怀疑何腾蛟的忠心,但他必须要让何腾蛟明白,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哪里,何腾蛟虽然对大明忠心耿耿,但也有野心,喜好争权夺利,朱慈烺最担心的是永无止境的内斗。
明代党争经过嘉靖,隆庆两朝的演绎,从万历朝开始,长年累月形成的官场积弊,俨然已成为一种官场风气。各派朋党在强大的集团利益和派系思想驱使之下,无数政治纷争与权力争夺,在整个明末的政局中从未间断。
而这样的政治斗争,以及内阁作为朝廷名义上的中枢,实际并没有合法的职权,加上皇权体制下,帝王在整个体系中的巨大权力,都进一步激化了党争,使得大明的军政体系,以及内外战略,既难以坚持,又十分容易出现错误。
等到周世显和林昌福联合何腾蛟等一众文臣武将,在岸上基本准备妥当之后,朱慈烺所乘的龙舟,才终于缓缓靠岸了。
而面对此时俨然依旧是水上行宫的龙舟,何腾蛟一众人,也纷纷按照觐见的礼仪规矩,陆续上船,到甲板上等候。
何腾蛟,袁继咸此时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从清晨一直站在岸边,折腾到现在,水米未进,身子都已经有点虚。
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表现出任何不适,依旧强撑着上船,毕恭毕敬地等候召见。
朱慈烺对这些情况自然是清楚的,而从在龙舟这个对何腾蛟等人来说,完全陌生的环境,到故意拖延时间,让他们在岸边等着,一直到午时后才靠岸,以及龙舟上这些披坚执锐,威风凛凛的御营侍卫,都是整个计划的其中一环。
不过,等到这些自诩为大明功臣的文臣武将们悉数上船之后,朱慈烺也没有再继续端着了。否则,他在这些文臣口中,就得是刻薄,乖张,甚至昏庸的形象了。
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朱慈烺并没有单独召见何腾蛟,袁继咸等人,而是将傅上瑞,严起恒,章旷,以及马进忠,左梦庚,金声桓,徐勇,李国英这些武将,也一起召进去了。
何腾蛟听到召见的时候,脸上满是惊诧,居然一时失神怔住了。纵使为官多年,城府深厚,但他脸上此时的失落神情,根本藏不住。
他原本满怀期待,独自接受召见,在朱慈烺面前,先将许多事情定性的,即便是袁继咸也跟着进去,那也是自己的人。
可现在,陛下不仅召见了其他文臣,还要把那些丘八,也一起召了进去,这不仅是很多话不好说的问题,而是说明他在朱慈烺那里的地位,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不过,何腾蛟还是很快就收敛了神情,只是一前一后,从惊诧意外到恢复平静,全都被众人看在了眼里,颇为狼狈。
但傅上瑞,严起恒,章旷等人却是暗暗窃喜,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几人,更是喜出望外,倒是左梦庚,神色看起来也有些复杂。
一众文武大臣在两边披坚执锐的侍卫注视下,小心翼翼,鱼贯进入龙舟舵楼,觐见当朝天子,全都不由得紧张起来。
而这个时候,心中最为紧张,反而不是那些私底下也颇为忌讳君臣之别的文臣,而刚刚口无遮拦的武将们,他们心里要害怕得多。
一番万岁呼喊,君臣之间的礼仪程序完成之后,朱慈烺千里跋涉而来,终于见到了驻守在赣北的臣子们,而何腾蛟等人,也终于得以面圣,心心念念的天子,如今就在他们的面前。
朱慈烺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如同就在宫里一般,直接开始了考察奏辩,不时将锦衣卫传回的密报和官员们相互间的弹劾奏章说出,惊醒面前的臣子们,然后才是肯定何腾蛟等大臣的功劳,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就是何腾蛟这个督师,内阁大臣,也都战战兢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在赣北打出的实际战绩和上报的战果之间,还有“南康之战”的实际情况,都有着不少“秘密”。
毕竟,这世道,谁都不经查,真要是查起来,谁都是漏洞百出。而朱慈烺又凭着锦衣卫探查到的情报,不断释放自己掌握全局的烟雾弹,换谁来都心慌啊!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继续这些玩弄心里的把戏,他见面前的大臣们,都已经被成功唬住了,当即正色道:
“左良玉对大明是有功的,自三年复官以来,先是在永平与清军苦战,而后又到辽镇拒敌,为朝廷征战中原,屡战闯军,屡败西军,期间虽有败绩,但终究是功大于过。”
左梦庚完全没想到朱慈烺问询完何腾蛟,袁继咸之后,会立刻给自己老爹定论,尽管早有准备,但一时间根本没反应过来。
而朱慈烺不等其他人说什么,随即又道:
“这是大明难得的良将,父皇在位之时,便颇为赏识,虽然常常有骄横自恣,拥兵自重的传闻,但朕知道,这一定有隐情,有苦衷,那些年大明内忧外患,能拒敌平乱,已是不易。
如今,左良玉又为朕挡住了阿济格,朕定会履行此前的承诺,保左家子孙的富贵。左梦庚,从今以后,你就跟在朕身边,等朕回南京的时候,你带着兵马随着一起,京营正缺兵将。”
“陛下隆恩,臣无以为报,定在战场为陛下杀敌,保卫大明江山社稷!”左梦庚当即跪地道,这可是要把他调入南京京营,委以重任的意思。
与此同时,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等人,也都长长松了口气,原本悬着的心,瞬间放了下来。
他们都听出来了,这明着是给左良玉生前的是非功过定调,实际上安抚的是他们这些旧部,一个死人算得了什么,他们才是陛下当前真正要顾及的。
不过,这就是他们太看得上自己了,朱慈烺自然有这个意思,但也是为了给左良玉盖棺定论,特别是这个时空的左良玉,最终没有干出“清君侧”的闹剧来。
左良玉这个崇祯一朝,最终几乎公然抗命的大将,固然有着他的问题,但随着他一死,许多问题就都不重要了。
而且,左良玉到后面,是真的看明白了,他此后的种种行为,无非就是想着如何不被崇祯像其他大臣一样,抓去杀了,以及如何保存实力,如何活下去了。
但大明的体制就摆在那里,李自成和张献忠,罗汝才的日渐强大,也使得他实际上危机重重,纵使多次击败张献忠,为大明夺回了丧失的无数州府,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朱仙镇一战,李自成还是打得他元气大伤,核心的精锐甲兵损失惨重,只能依靠招揽农民军和败兵扩充势力。
这些都导致了他到最后即使成为了大明关内的最大军阀,依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左良玉到死,也没真的透露过一点想投降清军的意思。
在大明的体制下,任何武将想要造反,都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无论是马进忠,金声桓,还是刘泽清,高杰等人,都从来没有过这种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