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提前开战
锦衣卫审问结束之后,周世显立即按照朱慈烺的命令,将那三个多铎秘密派遣进城的使臣,全部绞死,尸首悬挂在了洪武门的城楼上。
不仅如此,他还和张煌言一起,延续此前的攻心骂战,通过士兵在城墙喊话的方式,直接将多铎派遣使者,秘密求和的事情暴露了出去。
当然,他们宣读的那封“求和书信”,是由张煌言安排人伪造的,书信中的多铎言语表现都十分卑微,同时还和此前他是皇太极私生子,勾结多尔衮,孝庄谋害兄爹的事情串联了起来。
于是乎,多铎这个早已经谣言傍身的所谓王爷,此番行径在那些守在城外壕沟阵地中的清军甲兵听来,完完全全就是意图勾结明廷,谋朝篡位。
而多铎又确实派了密使入城,那三个所谓的密使,如今还全都死了,他这完全就是黄泥掉裤裆,根本说不清楚。
他原本还以为,朱慈烺会将计就计,然后他便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万万没想到对方那么阴毒,直接把桌子掀翻了,完全不给他操作的机会。
但图赖毕竟老辣,随即倒打一耙,指出那三人都是明廷的卧底,但迷途知返,最终被大清感召,前往城中递送假情报,没想到被明帝发觉了,最终为了社稷壮烈献身。
而不等众人多说什么,图赖又立刻请战,要亲自率领大军强攻,为三个忠臣报仇,以示大清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忠臣枉死。
这样的事情,他见过太多了——越是自大狂妄之人,便越容易在遇挫之时自乱阵脚,为了挽回所谓的损失,做出糊涂的事情来。
只是,图赖实在没想到,一向狡猾聪慧的多铎,居然就是这样的人,还瞒着他背地里搞出了这样的昏招。
若明帝真的被逼无奈,想要议和,那借着议和的由头,巧设圈套,那确实可行,但这几个月来,明帝又有哪一点表现出来了?
而图赖的这一番反击连招,张煌言也颇为意外,甚至不由得心生佩服,居然硬生生把多铎从政治性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但清军也因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一轮不得已发动的强攻,最终损失了数百甲兵和包衣,还有近千民夫,可依旧没能取得什么进展。
不过,战场之上的阴谋诡计,始终只是小插曲罢了,随着多铎意识到自己的所谓妙策,完完全全就是一厢情愿,自取其辱后,当即听从图赖的建议,开始部署大军的撤退。
而且,他还按照图赖的意思,准备将断后的兵马扩充,从实力最强的四个旗中,各抽调了一个甲喇出战,确保明军无法在任何一个方向取得优势。
随着清军不再遮遮掩掩,直接明牌,撤军行动也开始加速展开,多铎,博洛,尼堪,图赖等人开始设法鼓舞大军的士气,尽可能地恢复军队的战斗力。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消除全军上下当前对明军愈演愈烈的畏惧心理,以及压制那些投降的明军,闯军士兵,还有民夫们的蠢蠢欲动。
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图赖和博洛亲自领兵出营,压着数千民夫轮番攻城,孔有德也押着炮兵助战,几人利用兵力优势从凤阳城的南面和东面同时攻击,两次突破了外围的那堵土墙,并一度攻到了两堵土墙之间的壕沟之中,但又很快被击退。
而在朱慈烺的部署下,城中的殿前军和京营同样开始频繁出击,并利用清军攻入土墙之内,来不及部署防御的机会,在城墙火器的掩护下,发动较大规模的反击。
双方的交战都超出了一开始的计划,清军的这些突破虽然极好地掩护了外围阵地中的辎重撤退,但兵马损失进一步扩大。
明军也在此后的频繁夜袭中损失颇大,为了能坚持既定战略,同时保存实力,陈福和常登贵很快调整了战略,倚靠城墙上的火器,不断消耗强攻的清军。
而清军不惜人命的打法固然十分奏效,攻城行动进展得前所未有的顺利,特别是第一堵土墙最终攻破了两处,使得清军的士气迅速提升。
但图赖和博洛恢复大军士气的计划虽然看起来不惜人命,实际上也仅局限于突破第一堵土墙。甚至,便是第一堵土墙,清军也只是短暂突破了一阵,然后就被驻守在第二堵土墙和城墙的明军打退了。
而再往后的第二堵土墙,因为清军的火炮无法覆盖,基本上完好无损,而且还要比第一堵土墙高大得多,两堵土墙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掩护,需要甲兵亲自上阵冲锋。
这是两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了一道最终无法攻破的土墙,牺牲珍贵的甲兵。
朱慈烺自然也不会有丝毫让步,他继续压上大军,甚至开始大规模下发武器,动员此前在城中挑选编练的民夫上城,依靠坚城消耗着清军的实力。
而在这期间,北面兖州,归德,开封,徐州,甚至是亳州等地,都不断传来捷报,多铎此前虽然派出了一支兵马北上支援,但他很明显低估了这些地方的明军力量,此时依旧疲于奔命。
在清军连续进攻的第五日,多铎又收到了开封等地出现叛军的消息,同时兖州告急,归德告急,亳州同样告急。
不仅如此,河南东面,汝宁府方向也开始出现明军的身影,甚至兖州府的几路明军都开始往西转移,极有可能是要突袭开封府,进军中原。
再然后,便是黄得功统领的大军此时正在亳州,蒙城之间的广阔土地上疯狂袭扰,不断袭击清军的运粮车队和船只,这严重威胁到了清军的后路和补给。
为此,多铎不得不提前派一支精锐骑兵撤到亳州和蒙城之间展开反击,但他没想到黄得功居然一点也不害怕,依旧不断出兵袭击。
朱慈烺收到北面传来的最新军情的同时,江西方面,何腾蛟也不断汇报着阿济格大军的动向,周边的局势日益好转,这使得他的信心更加充足。
而多铎无奈之下,只能再度往北面增兵。
毕竟,他如果就这样直接领大军撤回归德,确实不稳妥,更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和计策,全都白费了,特别是大军的辎重,也会全部丧失,这需要数年才能补足。
多铎,博洛,图赖等人,此时心里都已经不存着能够重创明军主力,挽回败局的念头。
但他们实在担心,这是朱慈烺的疑兵之策,而他们一旦撤得匆忙,必然会被朱慈烺趁机攻击,到时候损失同样会不小。
毕竟,这个时候,明军还剩几分实力,是不是又从南面各省,通过海路汇聚了大军,他们根本无法提前侦察清楚。
而朱慈烺其实并不愿意直接领着兵马堵在清军面前,和他们堂而皇之打一仗,他更希望在背后追击,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大的战果,同时摧毁清军的战心。
至于清军的撤军计划,其实朱慈烺已经根据他们的调动,推断出了个大概,这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清军想要井然有序撤离,八旗兵或许令行禁止,但那些汉军,就不会乖乖听话了,这些都是多铎等人无法控制的变数。
否则,清军在撤退途中一旦出现意外,极有可能因为惶恐而崩溃,甚至一溃千里。
在这个军队体制和指挥都还十分落后的时代,撤退之中的士兵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便是原本的胜利之师,在没有溃败的敌军主力前撤退,也必须小心翼翼,更不要说是刚刚才恢复士气的多铎所部清军了。
朱慈烺对于清军的撤退计划并不看好,但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让路振飞在北面做出了扩大攻势的样子,并让兖州和凤阳北面的几支兵马继续展开突袭,逼迫多铎加速撤军,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和清军主力正面堂而皇之的对决,明军不占兵力优势,但如果是依托江河城墙,围攻清军偏师,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时,朱慈烺已经收拢了包括殿前军,南京京营和凤阳标营在内的,凤阳城内建制比较完整的部队,并从原本凤阳城内近两万卫戍部队中挑选了三千多精悍补充,如今单单是能出城野战的步军,就超过一万。
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天骑营骑兵和京营各部骑兵,经过这段时间的轮番出战,他们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之后用他们来追击清军,明军将会拥有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