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水中的运动相比于空气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考虑射流的产生,还要考虑波流聚焦效应等复杂问题。同时,浮力也不能忽略。秦芹的主要任务还是为徐凌找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对徐凌的分析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查漏补缺。
很快,徐凌的分析开始了,手中的笔在纸上刷啦啦地游走着,一个又一个数学符号跃然纸上:
小球下沉过程中,以容器为参考系。z轴方向上,运用牛顿第二定律,ma=a+γ+d+pa。
同时,由于球的质量很小,球的加速度和增加的附加质量力之比远小于1。这说明相对于水,球的惯性可以忽略。
经过一系列近似和各种表达式的具体代入,再由积分关系,可以得到球的竖直下落深度。
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徐凌惊喜的发现,在一个高度范围内,理论和模拟仿真结果是能够吻合的。
徐凌这边进行得很顺利,反观季芸那边,三人已经是焦头烂额了。
虽然季芸有大概的想法,但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她就有些有心无力了。
比方说,射流可能不是正对着球产生的,于是碰撞就不是正碰了,一个小小的偏向的角度就成了一个折磨人的参数。
更不用说什么空气阻力,什么球因为沾水而出现了质量变化。
趁着秦芹查找文献的空当,徐凌决定对季芸三人进行一个简单的引导。
“速度不是沿着z轴方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吗?”
徐凌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
季芸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脸颊瞬间浮上了一层绯红。
“还是很好解决的,方向不正,那我们进行一个分解就行了啊。把速度分解到z轴方向,先研究z轴方向的速度。
然后,我们发现,这个偏转其实并不明显,我们可以近似地处理,给最后的结果加一个修正项就好了。”
徐凌给出了提示。
对啊!
矢量分解啊!
这怎么都没想到呢?
季芸似乎有些懊恼,但对于徐凌她不得不更佩服了。
明明年级比自己低,怎么就这么厉害呢?
黄云峰和梁修远两人这时也反应了过来,立马开始用手在空中比划起来。
……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说得果然没错。
在徐凌充分发挥了小组每个人的力量后,只不过了两天时间,就已经把所有的理论分析理得清清楚楚了。
哪怕是让他现场去做一个报告,也未必难得住他。
并且徐凌没有选择亲自做实验,而是用计算机做的仿真实验。
这样一来,时间又省下了不少,小组几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对各种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了对一组同学的分析思路的猜想,对某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一组同学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的预估。
总而言之,徐凌和小组几人已经做足了准备,对模拟对抗的正式打响翘首以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