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应当只多不少,估计七万可能不到,不过也就是数量多些,你看刘季真,看着得有两万人,但我估计其中披甲者顶多五千,骑兵不超过两千,
可能是一个正兵,配打草谷、守营帐家丁各一人,这两万人,正兵大概可能就四五千,然后八九千的辅兵,另外还带着几千人放牧。
真正能战的,那也就是那五千披甲,其余的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马匹,又或是战斗力,肯定都要差许多。”
他又指向黄子英的营帐,“黄子英那边也好不到哪去,看似那边得有四五万人,但我估计突厥轻骑可能占一成,三千左右,然后他麾下披甲战兵占两三成,可能七八千吧,
余下的那些可能是新兵,也可能是介休索度原兵败投降的我军。”
这六七万兵马,甲兵才万余,
听起来确实就没那么大压力了。
但任骘又担心起敌人的那些攻城器械,各种壕车、冲车、云梯等,有了这些,守城可就不好守了,
两丈的壕沟、四丈的城墙,也都不是不能逾越。
李逸望着敌营,
他在等刘德威的联系。
这五万来人,刘德威姜宝谊手下就占两万,只要他们是真倒戈,那这仗李逸已经赢了。
夜幕降临,
李逸要了两个胡饼吃,继续守在城头。
一直到后半夜了,也没见到刘德威的人来联系。
李逸有些犯困了,却还强撑着。
正打着瞌睡,刘黑子推醒了他,
“阿郎,城西敌人大营起火了。”
李逸猛然惊醒,腾的站了起来,起身靠着城垛望着前面。
黑夜里,西山下敌营里火光点点,很快就越来越大,
火光冲天,
火越来越大,甚至已经烧红半边天,
半个敌营都燃烧起来了,
喊杀声随风飘来,
敌营乱了。
李仲文激动的跑来,“总管,敌营起火,大乱。”
李逸笑着对他道:“现在可以告诉你,左武侯将军刘德威、右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两位将军被俘后假意降敌,实则一直在跟我暗中联系,通报敌人军情,他们早就说到了浩州要倒戈一击!”
李仲文听后不由目瞪口呆。
“那咱们是否赶紧出城接应?”
李逸点头,
“李总管你立即率四千骑兵出西门列阵,先别急,在城外看明情况后再出击接应,
我再派右虞候三千人在后接应你们。”
李逸也还是保持谨慎,也担心万一是敌人在设计诱他们出城。
不过看着那烧红半座营地的大火,李逸觉得黄子英不可能这样下血本。
实际上,
刘德威和姜宝谊确实是趁机纵火焚营,要重回大唐。
他们和手下一些将校也是谋划许久,
刘武周将太原守军和介休败兵一共两万人,拔给黄子英,他们两万人被打散重编,但仍还是由刘德威等率领,只是刘武周又派了一些军官来。
他们这些天,一直在运输攻城器械和粮草,一路上累的跟狗一样。士兵多有不满,刘德威他们又暗里在营中散布消息,说等到了浩州城下,刘武周就要逼着他们攻城,
拿他们填壕,用他们挡箭,消耗浩州守军,最后要让他们全死在城下。
刘德威暗中说长安皇帝早下了诏令,河东兵败,被俘的将士们皆得赦免。
又说介休虽败,但李逸在浩州还有几万兵马,
在他们的一番鼓动下,士兵们都愿意反击。
他们趁着下半夜最是人困乏的时候动手,先放火烧那些好不容易运来的攻城器械,然后点燃营栅,就往浩州城下跑。
刘德威和姜宝谊也都没轻敌,并没想着要干翻黄子英,歼灭他们。
他们这次随征,唐军将士们装备都不如黄子英,大多士兵们没了甲,有些只有刀枪,连弓箭都没。
他们半夜突起发难,四处纵火后,便开始向城下跑。
距城十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
好在突然的大火,把黄子英都给弄懵了,第一反应就是浩州城唐军劫营了。
可是营已立好,还有突厥和定杨骑兵在外围数道警戒,他们怎么摸进来的。
火起没一会,刘德威派出的人就冲到了城下。
李逸亲自见了他,看到了刘德威之前信中约定的信物。
“刘将军和姜将军已经动手了,还请李总管接应。”
李逸又看了看敌营火势,
终于下定决心:“真乡公,你率四千骑立即前往接应,记住你的任务是接应弟兄们回城,不要恋战,更不要轻敌浪战!”
李仲文领令,率四千骑奔向那火光冲天把西山老爷岭都照亮的敌营。
“淮阳王,你立即率三千步兵在西门外列阵警戒。”
“待会过来的弟兄,让他们在城墙下集结列阵。”
李逸仍很小心,并没有打算半夜让人进城,接应过来后,就在城墙下列阵。
谁知道万一里面混了敌人,到时一个不小心,城门被夺,那可就哭都来不及。
背城列阵,有城墙上的浩州守军掩护,也能安全。
等明天,再在城下立营。
“谁要是敢冲击城门,射箭警告,不听令者杀!”
李逸站在西城楼上,
城墙上站立着密密麻麻的弓箭手,
那些弩车更是已经绞上了弦。
而在城下,李道玄率三千步卒列阵,护住了身后城门。
大盾如墙,长矛如林。
风吹过,
带着木头、皮革被燃烧的味道,
李逸闭上眼,非常享受这味道,十分陶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