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市场一定会呈现差异化的格局,有人会选择价格低品质差的大米,也有人会选择价格高品质好的大米。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行选择,大米的品种也会更加丰富。
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从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
夏收紧接着夏种,夏种结束之后,繁忙的工作便告一段落。随后的田间管理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大家总算可以清闲一点了。
合作社现在的富余劳动力并不多,多出来的人大多向林业、副业以及几家企业分流。
张文远从粤地打来了电话,现在是生产旺季,厂里的人手不足,希望得到社里的支援。当然这是人家会说话,从当地招聘也不是不行,他是想着为社里分忧。
电风扇厂的工资待遇很不错,员工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也还可以,起码比当地的绝大多数企业要好。
现在的打工环境就别提了,十几个人甚至二十几个人住一间宿舍都有,哪像电风扇厂基本上能保证4个人一间宿舍。
每间宿舍都配备了洗手间,也安装了电风扇,食堂的伙食也让外面的人羡慕不已。
这是方唯再三要求的,说起来就简单的几个字,对员工好一点,但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
“老赵,再从社里挑选300人送到香山去,给他们解决一下人手不够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安排人员一定要以自愿为原则,不强迫,能夫妻二人一起的就一起安排。”
方唯也知道外出做事有很多不便之处,首先是顾不上家里的事情,比如像孩子的教育等。
但目前合作社还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留到以后再说。不过,现在能提供的一些便利,也会提供,但一切都以自愿为主。
等以后合作社真正的的发展起来了,很多社员就不用外出做事,留在家里就能过得很好。
到了那时,在外地的企业就可以从当地招聘员工,合作社只需要派出管理人员即可。
“好的,我马上安排。”
赵金生随即去安排此事,说需要挑选300人去粤地,结果至少有1000多人报名。
作为改开的桥头堡,沿海地区对人家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很快,社里就确定了前去电风扇厂的人员名单,然后派人把他们送去了香山。
相比较而言,家具公司的发展就比较保守,一步一个脚印,到目前为止才在三个地级市开设了专卖店。
最近刚好没啥大事,方唯便和盘莲一起去了省城。
两人不是去游山玩水的,盘莲是回公司述职,方唯则是去视察工作。
抵达省城的当天,方涛请全家人下馆子吃了顿饭,直接掉了他一个月的工资。
“满满,我负责的课题组再次成功培育出了一种新稻种,产量达到千斤的水平,品质也不错。因为这个课题我还获得了省里的大奖,拿了500块奖金呢。”
方涛向小叔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成绩,显得很自豪。
他算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提出了“科技是第一次生产力”的方针,光大科技人员的待遇都有提高。
方涛作为南光三号】项目参与者,获奖无数,不仅涨了工资还分了新房子,职称也破格提了上去。
然后院里就让他负责一个课题组,结果又是大获成功。
“很不错啊,你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值得喝一杯。”
方唯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方平和田桂虽然没说话,但谁都能看出来他们同样感到很骄傲。
如果说上次参与南光三号】的研发,涛涛是走了捷径,那么这一次的成功就完全是靠着他个人的实力和努力了。
吃过饭,方唯和盘莲就去了宾馆,他们两人都是来出差的,没必要去侄子家里挤。
第二天。
盘莲一早就去了公司,她要向公司汇报厂子里的情况,同时也会提一些建议。
方唯起来后去外面吃了早餐,然后才溜溜达达的来到了方平的办公室。
此时,盘莲的工作汇报已经结束,公司召开了高层会议,向方唯汇报了经营情况。
目前家具公司的发展很平稳,相继在省内的几个大城市开设了专卖店。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全国的一大半地区,未来的目标就是就是要做到全覆盖。
“我们现在仅有一个生产基地是不够的,公司的品牌逐渐成型,未来的销量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有第二、第三生产基地。”
林汉阳代表公司作了发言,同时提出了公司的计划。
方唯听罢,不置可否,然后去公司各部门视察了一圈。
“走,去专卖店看看。”
随后,他又去了公司位于省城的专卖店。
如今正处于个体经济刚刚兴起的年代,像家具公司这种正规的经营手法并不多见。门店的装修很气派,各种家具和竹器的价格从低到高依次拉开,前来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
方唯查看了一下门店的销售记录,并和门店的负责人聊了聊。
应该说专卖店的业绩还还是很不错的,位置选的也好,在省城几乎是有口皆碑。
唯一的问题就是方平和林汉阳的经营策略太保守,像这样的专卖店在省城应该多开几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缩手缩脚的。
盘莲也来了,她注意到大家似乎大家对低价的竹器并不感兴趣,反而是制作精美、价格贵一些的竹器卖的更好。
家具也一样,那些用名贵木材做出来的家具根本不愁卖,低端家具卖的就很一般。
“你们可以调整一下专卖店的经营品种,低端家具让利给经销商,让他们去推销。店里应该主要经营中高端的品种,这样更容易打响名气。”
方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向方平等人提出了建议。
林汉阳最先反应了过来,他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便和方平商量了一下决定尽快做出调整。(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