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收就是在这种躁动不安的气氛中完成的,一些事对于社员来说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自己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秋收并未受到任何的影响,这一季还是大丰收。
但现在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不多,各种密集的信息接踵而来,所有人都知道时代要变了。
年底,一场重要的会议如期召开。
这次会议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会议公报发出来之后,方唯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大家进行了不下三次的集体学习。
有人欢喜有人愁,这要是把田都分了,那大队和生产队还能存在下去吗?
对于这个问题,方唯不作回答。会议已经确立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调,他说什么都不对,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
“接下来全国都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咱们作为育种先进集体,更应该努力奋斗,为全省提供优质高产的稻种。”
方唯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大家飘飞的心绪拉回来。
说一千道一万,发展才是硬道理,形式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不管怎么说,农业生产不能松懈,育种工作应该再接再砺。至于其他的,方唯人轻言微,没必要说太多。
经过了知青回城、政策的巨变,浮躁的人心渐渐安定了下来。
养猪场的母猪又到了产崽的时候,一共增添了3680头小猪崽,方唯决定卖出3300头良种猪。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共收入了330万元现金。
剩下的生猪存栏数为4997头猪,其中怀孕母猪为320头、小猪崽3680头,成年猪997头。
“支书,是不是马上要分田到户了?”
方唯在养猪场转了转,五叔给他介绍了相关的情况,然后又问起了包产到户的事情。
“五叔,你很盼望分田吗?”
他没有正面回答五叔的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
“希望个屁!你看现在大家都过得好好的,要是一下子打破了现状,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不得倒退啊。”
五叔有五叔的想法,真要是分田到户,那么队里的养猪场怎么办?
承包给个人是一条路,只不过包括他在内,大队似乎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和实力。
方唯笑着摇了摇头,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具体的文件,等等再看。
“满满,我接到了单位的电报,这两天就要回去了。”
等他离开了养猪场,正好遇到了方涛。
方涛就是专门来找他的,南光三号】稻种的验证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他和同事已经完成了论文的数据部分,单位让他们回去做好后续的工作。
由于单位催的很急,他决定后天就走。
“也好,回去早点把论文写出来。”
方唯和涛涛一路走了回去,快到家门口才分开。
他让涛涛明晚过来吃饭,把家里人都叫上。
第三天。
方唯把方涛一家三口送到了县城,涛涛的同事提前一天就走了,他啊迟了一天。
“涛涛,这是我写的培育南光三号】的一些要点,还有部分理论上的探讨,你拿着,回去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参考。”
临上车前,方唯递给了侄子一份资料。
这份资料对于方涛写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对方感受到了小叔的关心,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方唯没等对方说什么感谢的话,扭头便走。
涛涛和小雅冲着他的背影一个劲的挥手,这次回去之后,一家三口再来队里恐怕就没这么容易了。
方唯离开汽车站,直接回到了队里。
“刘会计,你们的结算工作弄完了吗?”
走进办公室,他就让人把刘会计喊了过来,询问一下年终结算的事情。
“差不多了,今天下午就能弄完。”
刘会计表示结算工作基本完成,下午就可以上报所有的报表。
方唯满意的点点头,这些老搭档做事根本不用人操心,从来都会掉链子。
下午。
方唯召集队干部和各队队长开会,商量今年的分红问题。
“支书,以后都要分田到户了,咱们要不这次分红多分点?唉,队里还有那么多的农机和农具,以后怎么处理?”
大家刚开始是讨论分红的问题,但说着说着就歪楼了。
赵金生谈到了队里的农机和农具,农具还好说,但农机怎么分?若干家凑一起分一台,使用起来很麻烦而且维护保养又是一个大问题。
到最后这些农机都糟蹋了,可惜了队里这么多年的积累。
“先不说那些,今儿只谈分红。我的意思按照平均每人2000元的标准进行分红,该提留的提留,生产发展基金也要留够。
真要是到了非分田不可的时候,咱们再进行二次分配,反正队里的积累是属于全体社员的,谁也拿不走。”
大家今天的状态都不好,动不动就跑偏。
方唯干脆直接拍板,定下了分红标准。这个标准再次刷新了队里的记录,说出去会让很多人眼红的。
其他人你听他这么说,也没意见,分红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这时,赵金生看着方唯突然问道:“支书,咱们大队的情况特殊,真要是分田到户,育种工作还怎么进行下去?能不能维持现状?”
“是啊,方支书,咱们还是搞集体经济不行吗?”
“谁说不行?当然可以继续走集体经济的道路。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择是全体社员的事儿,而不是我们几个坐在这里空谈。”
方唯顺水推舟,说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