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结束后,学生兵返回了学堂营地。
在考核过程中,李书荣带来的监督官们全程跟随着他们,一是记录他们的表现,二是若遇危险,也能立刻接管指挥权,带着学生兵们杀敌。
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好的。
此次的实战考核中,三百多名学生全都及格,陈牧之等少数学生还得到的优秀的评定。
实战考核圆满完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可这份轻松没持续多久,两天后,一支身着黄底红边甲胄的武卫军骑兵便进驻了学堂营地。
他们分成小队,对营寨周围的山林、河谷进行细致清扫,不放过任何可能藏着危险的地方。
“是武卫军!这是在为大王排除危险啊!”
学生们认出了武卫军的甲胄,心中暗自激动。
大王真的要来了!
第二日清晨,远处传来震天的马蹄声。
“轰轰轰轰~”
比昨日更多的武卫军骑兵踏马而来,黄旗黄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如同流动的金色河流。
总教官赵烈带着一半的教官早早等候在营寨外,见武卫军队伍停在营地前,立刻带领众人上前迎接。
当李骁的身影出现在队伍前方时,赵烈等人齐齐右手抚胸,高声道:“末将赵烈,率金州武备学堂教官,拜见大王!”
“拜见大王!”
李骁身穿暗金龙纹甲胄,头戴缨盔,腰间挎龙头骑兵刀,整个人透着一股威严与锐利。
他翻身下马,声音洪亮:“都是自己人,不必多礼。”
众人起身时,才注意到李骁身旁还跟着一个小小的身影。
金刀同样骑着一匹温顺的大马,穿着一件小号的暗金色甲胄,甲胄上的龙纹换成了蟒纹,既显尊贵又不失童趣。
他腰间挎着李骁送的短刀,身后披着一件红色小披风,挺直腰板坐在马背上,活脱脱一个小将军模样。
虽然没有见过金刀,但是从他的穿着和站位上,便能猜到他的身份。
“模样与大王长的有几分相似,定然是小王爷无疑。”
“看年龄,这应该是王后所生的嫡长子,昭王子?”
“小王爷年纪虽幼,但气势却自带三分龙威,不愧是大王的嫡长子。”
看着金刀的模样,赵烈等教官心中暗暗猜测说道。
而李骁接下来的话,也应证了他们的猜测。
“金刀,过来拜见诸位教官。”李骁招手让金刀上前。
金刀在护卫的帮助下跳下大马,走到赵烈等人面前,学着大人的模样躬身抚胸行礼:“李世昭,拜见诸位教官。”
赵烈等人连忙侧身避开,抚胸道:“小王爷折煞末将等人了,末将等不敢当。”
“诸位当得起。”
李骁呵呵一笑,走上前来摸了摸金刀的脑袋:“明年金刀便会入武备学堂,到时候你们都是他的先生,教他骑射、战术。”
“这份师生情谊,自然当得起他的一拜。”
“你们也不必把他当做是本王的儿子,该如何操练就如何操练,本王绝不心疼。”
赵烈等人闻言,心中感慨不已。
寻常权贵都恨不得将子女捧在手心,可大王却主动让小王爷来条件艰苦的武备学堂,与普通学生一起训练,这份格局与远见,实在令人敬佩。
随后,众人簇拥着李骁走进营寨,赵烈一边带路,一边向李骁详细介绍金州武备学堂目前的情况。
毕竟李骁出征三年,学堂的情况变化还是挺大的。
就比如,第三期学生的情况就是李骁不了解的。
因为这批学生是在李骁出征后不久招收的。
“启禀大王,如今学堂按照年龄分为三期学生:十四到十六岁为第一期,十到十三岁为第二期,七到九岁为第三期。”
“其中第一期现有三百四十六人,第二期有五百六十八人,第三期有八百三十二人。”
……
年龄越大的学生数量之所以越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便是严格的淘汰制。
金州武备学堂每年都会进行考核,连续两次考核不过便会留级,若还是考核不过便会清退。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学生数量自然更少。
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来源限制。
很多家长舍不得送孩子来,因为男孩是家里的主要劳力,留在家里能放羊、干农活,长大也能参军谋生。
所以第一期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战争孤儿。
但随着北疆生活条件改善,越来越多有见识的百姓意识到学堂的好处,不仅能学本事,还能让孩子有个好前程。
即便家里少了个劳力,也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且学生在学堂里也会放羊、干活赚伙食费,并不算白吃白住。
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将孩子送进学堂,学生的数量自然一期比一期多。
但还是那句话,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英雄。
秦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一是为了提升整体的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挑选并培养精英人才。
将整个秦国的精英纳入管理之下,为我所用。
听着赵烈的介绍,李骁微微点了点头,对金州武备学堂的发展还算是满意。
又转头看向了旁边的一名独臂中年男人,沉声问道:“武参军,当初建武备学堂,是以金州和大漠为试点。”
“如今大漠学堂的情况如何?其他几所学堂呢?”
武刚,乃是金州老汉民出身,官至副千户,当年与乃蛮人的战争中断了一臂,选择转业,并被李骁任命组建金州武备学堂。
是学堂的第一代总教官,将金州武备学堂管理的有声有色。(见232章)
可以说,如果不转业的话,如今的武刚至少也是个万户。
不过,转业之后的他,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第一批学生试点成功后,李骁便决定扩建北疆学堂体系,在大都护府之下建立了教育司,与度支司、盐铁司等司部平级。
任命武刚为教育司参军,统筹北疆所有武备教育事务。
听到李骁的问话,武刚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启禀大王,大漠武备学堂规模比金州略小,第一期学生有两百三十五人,第二期学生有五百零八人……”
“除了金州和大漠之外,阴山、伊犁、甘肃的武备学堂也已步入正轨。”
武刚继续说道:“阴山学堂现有学生三百余人;伊犁学堂靠近七河,战事频发,孤儿更多,有学生六百人。”
“甘肃学堂因刚建立不久,规模最小,仅有三百余人。”
金州和大漠是秦国的基本盘,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很多政策都会优先落地这两州。
但其他各州也在稳步推进。
除了武备学堂,教育司还在每个千户所建立了‘府学’。
因为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学生送进学堂,毕竟那便意味着家庭缺少了重要劳动力。
但北疆的教育事业还需要继续推进,至少要让更多的人识字。
于是,府学便相应的建立了起来,它没有武备学堂那么全面、专业,更像是扫盲班。
因为条件有限,每个千户只能安排一两名先生,核心任务就是教孩子识字。
哪怕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会写一,也是好的。
此外,教育体系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便是战争孤儿。
所有战争孤儿都集中在专门的营地抚养,雇佣了女工照顾他们的生活,相当于孤儿院。
等孩子长到六岁,会根据性别分流:女孩进入女工学校,学习纺纱、织布等手艺,能养活自己即可。
时代环境有限,让她们安安稳稳长大,结婚生子,为北疆繁育人口,便是尽了本分。
男孩则会进入武备学堂接受军事化训练,但学堂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每年考核,合格者升级,有医学、工匠天赋的会转去专门学校培养。
连续不合格的,会先留级,若仍无进步,便会安排去国有牧场放羊,不再浪费教育资源。
并非放弃他们,只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或许等他们长大之后,也梦在战场上能大放异彩,但肯定要比学堂出身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李骁边向营地里面走着,一边听着武刚对各学堂、府学、幼学的简单介绍,不时的点着头。
沉声说道:“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关乎我大秦基业的根本。”
“府学扫盲、幼学养基、武备育才,缺一不可,你们做得细致,很好。”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训练场。
只听见马蹄声、喊杀生、呼喝声不断,学生兵们正在进行各种训练。
有的在做引体向上,手臂青筋暴起;有的在练习马刀劈砍,动作利落;还有的围着沙盘,在教官指导下推演战术。
陈牧之正带领几名队员调试虎尊炮,校准炮口角度。
虽然是骑兵,但也要对火炮有一定的涉猎,至少在关键时刻能顶替炮兵,进行简单的工作。
而就在这个时候,陈牧之的目光看向了远处的人群,瞬间,心神巨震。
“那是~”
“大王!!”
为首者身着暗金龙纹甲胄,身形高大挺拔,气势非凡。
虽距离尚远,可与记忆中李骁的神态一模一样。
三年未见,大王还是如此神武。
其他学生也纷纷侧目,眼中瞬间燃起激动的光芒——是大王来了!
尽管按捺不住心头的雀跃,却没有一人擅自开口或离岗,只是训练的动作愈发标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