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章 阁下(1 / 2)科创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2章 阁下

建元元年,七月末,暑气已过,长安闾里的天气逐渐转凉,田垄间的秧苗开始抽穗,成熟在即,尤其怕旱,里民引水进入田间沟渠畎,灌溉田地,防止青黄不接,一副繁忙景象。

上计的时间一般是在秋冬岁尽,也就是八月秋收完毕以后。

去岁上计拖延到冬日,是因为天子登基,耽误了上计,今年按照往年的时间开始上计。

距离上计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一辆白布盖轓车正在旁道缓缓前行,正在御车的莽通,时不时掏出一把粟米咀嚼的同时,也给拉车的服牛嘴里塞一把粟米,白布盖轓车行驶的更稳,减少了颠簸。

车與内堆满了木牍和麻纸,记载着京县二十多个列曹的月言簿,详细记录着县曹每个月本职工作的工作内容,麻纸上斜躺着一个人

这人穿着一件细葛皂衣,头戴文吏的皂色帻,不是武吏的鹖冠,明显是县官寺的一名文吏,依旧挎刀佩剑,拿着一卷麻纸,仔细翻看着月言簿。

一般的文吏面对整整一车的木牍麻纸,都会头疼,一脸的苦相,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完众多县曹的月言簿。

郭解却是看的津津有味。

在虫皇柔几人的眼中,颇为怪异,一个徒手锤死猛虎的猛士,不看兵法了。

倒是看起了冗杂繁琐的月言簿。

真能看的懂?

郭解不仅能看懂,更是看出一些县曹的春秋笔法,故意用一些带有技巧的话,掩盖工作上的失职。

郭解曾经是主政一方的领导,查看各种履历和工作内容,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月言簿是关于各种工作内容的详细记录。

郭解不得不感慨,汉代的制度完善,几乎不次于现代的当官制度,建立月言簿带来的好处,不亚于现代官场的遴选制度。

遴选是公务员的公开考试。

逢进必考。

公职人员只要晋升,就要参加考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选拔制度。

月言簿有着相同的作用。

县曹的一言一行都会记录在月言簿,为了防止作假,又设立了钩校制度。

钩校就是打钩进行校对,或者用别的符号代替打钩,比较多样。

一一核对县曹的月言簿。

根据月言簿的记载,对于县曹进行奖惩,做的好就提拔,做的不好就贬官。

县曹的一切工作内容都在月言簿中有记载,上级官员如果违规提拔,提拔了应该贬官的县曹,月言簿就会成为廷尉给上级官员判刑的证据。

一切都有迹可查。

这句话看似简单,郭解深知就算是在现代也不能完全做到。

“郭君,已经到了长安官寺。”

莽通御着白布盖轓车,停靠在京县官寺的右塾门口,不少县曹正在更换衣服,趁着换衣服的空隙,正在闲聊,大多是关于新任功曹郭解的话题。

郭解的白布盖轓车停靠在门口,立即引起县曹的注意,伸长脖颈,透过窗牗看向大门口的新任功曹。

不少县曹一脸的喜色。

过去的那位功曹是积年老吏,可以看出县曹在月言簿中弄虚作假的一些春秋笔法。

县曹们苦不堪言,只能想办法弥补,免得遭到赵禹的严惩,甚至有可能丢了县曹的吏职。

郭解就不同了。

他是一个莽夫,绝对看不懂县曹们用来掩盖真实情况的春秋笔法。

比如,春季种树面积的统计和年增长情况。

某些县曹为了能够提拔,好大喜功,在月言簿中只记录春季种树增加一百亩,不去记录增加多少树木。

这里面的水就很深了。

一亩地种了一百棵梓树,是增加了一亩地的种树面积。

一亩地种了一棵梓树,也是增加一亩地的种树面积。

同样一亩地,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差很大。

春秋笔法就是官吏玩的一手文字游戏。

“这就是本吏的便坐。”

郭解注意到县曹的注意力,知道这些首都的局长们打着什么主意,没有在意,有的是时间让县曹们见识他现代的审查手段,直接顺着门口的廊庑,走向靠近閤门的便坐。

门下又被称作阁下。

长安令的听事堂和令舍,是前堂后寝的格局,办公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个小门。

称作閤。

门下,就是在阁下办公的意思。

閤同阁。

阁下是对官吏的尊称。

郭解在众多县曹和佐吏的羡慕中,走进了閤下的便坐,入眼就是一盏半人高的连枝灯,有着十几个灯盏。

灯光是点燃灯芯草和膏油,在夜晚燃放出亮光,膏油比起三铢钱还要昂贵,点灯就是在烧钱照出亮光。

连枝灯足足有十几个灯盏同时烧钱。

郭解打量了几眼閤下便坐,颇为满意:“本吏将会举荐莽通担任功曹史,安国少季担任功曹书佐。”

史是副手的意思。

莽通只要能够跟在郭解身边就行,不在乎吏职的大小,担任史,或是书佐,对于他来说没有区别。

安国少季听到举荐他担任功曹书佐,一脸的惊喜,急忙作揖:“多谢郭君,小吏不会辜负郭君的厚望。”

功曹书佐是功曹身边的佐吏,负责缮写文书。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公务。

选用人才。

安国少季听到功曹书佐四个字,甚至有些恍惚了,实在不敢相信。

不久前,他还是一名底层骑卒,短短一段时间内,先后提拔了军假吏,又获得了长安闾里的一座曲尺宅院。

现如今,更是担任了长安官寺选用人才的功曹书佐。

虽说安国少季只是缮写一个名册,最后拍板上报的人是郭解。

但写谁的名字,不写谁的名字,已经是了不得的权力。

郭解指着旁边的一小堆麻纸,冷笑道:“这些是记录东道赵氏的大小吏员,日常公务的月言簿,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在东道赵氏身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