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在,出邯郸去踏春了。
李牧找不到父亲,就进宫面王。
在赵王丹面前,李牧愤慨不已,将秦国强势而无礼还骂人的情形说了一通。
他一手臂残疾,抱不成拳。
就重重一跺脚,低头,重重说道:
“牧请伐秦!”
赵王丹神色日常,好像被侮辱的君王不是他一样。
望着一脸愤怒的李牧,他脸上有了三分笑意。
李牧来之前,赵王丹的耳目就告诉赵王丹——李牧归府见父,李玑外出不在,李牧赶来见王。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李牧此时的表现,赵王丹极为满意。
“君要如何伐秦啊?”赵王丹笑着说道。
李牧早在回来之前就考虑好了,沉声道:
“当合纵列国,共同伐秦!”
“我国一国不行乎?”
“若只是我国一国,最多只能攻到函谷关外。函谷关如同天堑,易守难攻,凭我国之力打不进去。若只是打到函谷关外……那不如不打,守不住。”
赵王丹下令。
召信平君廉颇、武襄君乐乘、宗室将领赵葱……共计一十六位赵将入宫议政——伐秦!
半刻后,连李牧在内一十七位赵将达成一致。
若是不能合纵列国,打进函谷关内,伐秦一事就没有议论必要了。
就算占了秦国在函谷关外的所有土地。
没有险关高隘,秦国若真是不顾治水硬抽兵力的话,守不住。
秦国的函谷关太占便宜了。
有函谷关在。
秦军进可攻,退可守。
赵军进不得,退不得。
这场仗打下来,得到的利益远远小于付出的,在实物上是绝对不该打的。
若非要打,那就是为了国家尊严开战,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就争一口气。
赵王丹不争这口气,他本来也没想着伐秦。
他只是借着接儿子赵谊的事,看看秦国的态度罢了。
秦国从蔺仪那里得知了他赵王丹故意传递的重病将死情报,却只是扣留赵谊,而没有来犯意图。
赵王丹由此断定,秦国是真的没有多余兵力了。
那……赵王丹目光扫过群将:
“当下时局,国不增强,便是衰弱。
“我国休养生息两年,虽然兵力仍显不足,但若是再故步自封,就是等死!
“发展,永远没有掠夺来的快!
“李牧,寡人若攻伐,边郡你可稳得住?”
李牧慨然应声:
“雁门只有大捷,没有大败!”
赵王丹叫了一声彩,指着桌案上的中原大舆图最东边的齐国:
“魏、楚伐齐,齐节节败退,前段时间竟然还向我国求援。
“齐国难道忘了,长平、邯郸,两战,皆坐视不管,任凭秦国来伐我之事吗?
“诸君,伐齐如何?!”
老将廉颇身为相邦,身为赵国第一将,一直着眼中原全局,沉声答道:
“可以。
“打得过,守得下。
“攻齐难点不在齐,而在这!”
老将一指,重重点在舆图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