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满心忐忑地等待着朱元璋的发落,每一秒都过得无比煎熬。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两人犹如置身梦境,一时有些回不过神来。
原来朱元璋关注的重点,并非他们为了公输器耍弄的那些小伎俩,而是着眼于更深层次的法律实施问题。
在朱元璋看来贸然增加新的法律规定,若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推行和监管,非但无法实现律法的初衷,反而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混乱。
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犹如一阵疾风,瞬间吹散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阴霾。
原本悬在嗓子眼的心,像是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托住,稳稳落回了原处。
朱标和朱棡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两人深深明白,这次算是侥幸逃过一劫,心中对朱元璋的敬畏又多了几分。
同时他们也暗自警醒,往后行事绝不能再如此草率,一定要深思熟虑才行。
在想明白自己所犯下的纰漏之后,朱标和朱棡几乎同时开口保证道:“儿臣以后必定谨言慎行,绝不会再鲁莽行事了!”
朱元璋见状笑着摆了摆手,“其实你们俩心中的担忧,爹也可以猜测出一些。
无非就是担心会出现几年前类似于胡惟庸的情况,找不到合适的人代替公输器。”
朱棡面色凝重的点头说道:“我大明虽然懂得火铳制造工艺的人不少,但能够组织相关匠人将蒸汽机造出来的贤才,目前却只有公输器一人可以担此重任。
作为铁甲船的驱动力,倘若蒸汽机的相关研发工作受到影响,势必会耽搁备倭卫的组建。
毕竟作为一支未来要往返于五岛列岛和大明之间的船队,时效性和安全性都是要摆在第一位的。”
朱元璋略显疑惑的开口说道:“之前不是说铁甲船已经研究成功了吗,难道不能用于相关航线的兵力、物资运输?”
还不等朱棡言语,朱标便抢先开口解释道:“如果想要加强足够的舰载火器,仅凭风帆作为动力是不够的。
假如没有蒸汽机作为铁甲船的驱动力,备倭卫想要重新返回大明,就必须等待来年出现合适的风才行。
况且如果公输器被处以极刑的消息传到工匠们耳中,必定会引发流言蜚语,从而导致技艺精湛的匠人不愿再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皱着眉头问道:“如果想要找到合适的人取代公输器,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在经过短暂的思索之后,朱棡伸出了四根手指。
“倘若可以找到具有足够天赋的工匠,只需要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便可以初步掌握一些蒸汽机的制造工艺。
假如父皇需要他能够掌握设计、改良蒸汽机的相关技术,这个学习时间至少还要翻一倍才行。”
听到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完成人才的迭代交接,朱元璋便立刻明白自己没有办法处置公输器了。
“老三,爹忽然觉得你之前提出的那个律法建议,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
然而具体应该如何实施,才能降低相关执法机构的工作负担,还需要你和标儿多想想办法。
爹现在累了,你们两个如果没什么事情的话,就可以告退了。”
待两人转身离开御书房之后,朱元璋立刻叫来了太监总管吴成,前往锦衣卫的监牢宣读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