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摆在眼前,多尔衮不能不慎重。
如果继续快速撤军,索伦人恐怕会再一次故伎重演。可假如放缓回师速度的话,虽然能预防索伦人的进攻,但对于盛京那边却不是什么好事。
思前顾后,多尔衮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缓速度,以避免再遭到索伦人的偷袭。可就在这个时候,战场上的情况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明明在南边的明军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居然和索伦人合流在了一起,虽然冒出来的明军数量并不算多,仅仅只有千余人,可这却不是什么好兆头,当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眼皮子直跳,心中的不安更甚。
多尔衮没想到自己虽有防备,也做好了应对之法,却没料到大明那边早就预判了自己的预判,非但出兵辽东腹地,更大胆地直接北上,就连远在北方的索伦人都在大明的支持下南下同自己交战。
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多尔衮已感觉到了大不妙。他清醒的知道接下来的回师路上绝对不会太平,而现在出现的明军数量虽不多,却是一个预兆,随着时间推移,恐怕之后出现的明军会越来越多,而自己的速度如果不加快的话,等大批明军北上和索伦人联合,自己返回盛京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在多尔衮面临这种局面举棋不定的时候,远在辽西走廊向东的出口方向,也就是盘山战场这边,王晋武正站在一处高地,手里拿着千里镜看着不远处的盘山。
辽东战场的战事打响到现在已近大半个月了,这段时间里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战争,先扫荡了整个辽西走廊,接着兵峰直抵盘山。
而且在盘山之战爆发后,双方就围绕盘山展开了激战,其中盘山的八旗兵两次增兵,总兵力从最初的千余人增加到了后来的一万余人,可就算这样依旧不是明军的对手,在明军强大火炮和其他火器的压制下,盘山八旗军队的损伤极大,现在的盘山八旗兵总兵力恐怕已不足七千余人。
“距离上次盘山增兵已有几日了?”放下千里镜,王晋武开口询问道。
“回大帅,已过去四日了。”一旁的吴三桂回答道。
吴三桂率领的是辽东最精锐的关宁铁骑,因为之前长城之战的缘故,他早就认识王晋武,并同王晋武的关系很不错。而且要不是因为吴襄调入京师的缘故,当年王晋武就有意提携吴三桂,恐怕吴三桂早就成为王晋武的直属部下了。
可就算这样,王晋武对吴三桂的感官也一直不错,这些年吴三桂在辽东带兵,王晋武在中枢给他多次便利和帮助,让吴三桂对王晋武更是感激不尽。这一次出战,作为主帅的王晋武负责辽东正面战场,直接就把吴三桂编入了他的中军。
“四天,这时间也不短了。”王晋武自言自语说了这么一句话,接着问:“这几日盘山派出了几波人去沈阳求援?”
“至少五波人。”
“沈阳那边来了几波?”
“这个……卑职倒没听说,自从四日前对方援军抵达后似乎没再派使者来过。”
“呵呵……。”王晋武笑了起来,目光朝着前方盘山望去,心里默算了下后收回眼神,落在了面前的吴三桂身上。
“长伯!”
“卑职在!”
“去!把祖将军、卢大人、左将军、曹将军等喊来,本帅要升帐议事!”
“是!”
吴三桂大声应道,急忙转身传令去了。见吴三桂走了,王晋武直接下了高地,来到了位于下方的大营中,走进帅帐静静等待着。
约莫小半个时辰,众人陆续急急赶来,除去祖大寿、卢象升、左良玉、曹文诏等大将外,还有一些中级将领,这些人一一唱名进入帐中,几乎把整个帅帐挤得水泄不通。
见人到齐,王晋武的目光朝着众人扫视了一眼,起身就道:“诸位!”
众人挺了挺胸膛,目光朝着王晋武望去,眼神中都带着期待和热切。
王晋武道:“盘山开战至今已有近一月时日,战况如何诸位心里都明白。本帅刚接到消息,蒙古那边战事顺利,科尔沁部虽还同察哈尔的蒙古骑兵加我明军交战,却已只能勉励周旋,败亡在即。”
“至于朝鲜那边,多尔衮已撤军回师,李信李大人早就做好了安排,北方的索伦部也已南下,多尔衮想顺利返回沈阳没那么容易。孙传庭孙大人也已带总兵高杰和小曹将军率部渡海至辽东,大军随时北上,眼下盘山之战已无继续必要,本帅决定对盘山一战而定,拿下此地歼灭其部,全军出辽西走廊进攻海城,再北上直取沈阳!”
“太好了!”
“娘的,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老子这些日子可憋坏了!”
“大帅,让我部为主攻吧,这些天末将已闲的身上快要长毛了。”
“你?你就算了,我部本就是主攻,当然还是由我部来,常言说的好,有始有终嘛。”
“你这什么意思?前面的肉你吃了,现在还想一锅端把汤也喝了?事没你这么干的!”
“好了好了,别吵了,我等听大帅怎么安排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