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三十七章 处置(1 / 2)夜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决定了太子之位后,朱慎锥就经常带着朱敏澜处理政务,让他跟在自己身边一点点了解政事,同时在和臣子们商谈国事的大部分情况下,朱敏澜也会在一旁听政,从中熟悉并了解诸多政事,并渐渐学会怎么当一个皇帝。

朱敏澜作为朱慎锥的嫡长子自然不是个傻子,其实朱慎锥的几个儿子都很出色,无论是远在蒙古的腾格尔兄弟,还是太子、宋王兄弟,他们不仅聪明过人,更远比同龄人成熟的多。

尤其是太子朱敏澜,这些日子不仅跟着朱慎锥,还在孙承宗的教导下学了不少东西,少年的心智也逐渐成熟起来,考虑问题也少了些表面浅薄,而懂得了如何从根本入手。

这些变化让朱慎锥很是满意,这样的太子在自己的教导下十数年后就能成长起来,不管未来如何,作为国家的储君就能独当一面,而不是成为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废物。

在乾清宫议事后没过几天,关于四藩的审判权从直接交给了三法司,并由内阁首辅温体仁负责跟进,同时宗人府也配合其中,安王作为宗人府代表亲自参与了对四藩的判决,很快正式的判决结果就出来了,在温体仁等人的授意引导下,对于四藩的判决结果很是严厉,不过考虑到他们宗室的身份,在有些方面也算略微让了步。

四藩领头的,也就是四位藩王按律法全部赐死,这也是依当年宁王例处置。在此案中直接参与并起到作用者一个都没放过,比如四藩身边的太监、管家和姻亲这些,但凡参与者全部夷三族,族中女子和未成年男子发卖或流放。

四藩的各宗宗室成员,比如儿女、近支的郡王、镇国、辅国将军等全部夺爵,直接贬为庶人。没有直接牵连进去的,作为连带责任降爵一等。至于家财、土地这些全部没收,四藩王爵除,四藩就此不复存在。

这个判决不可谓不重,可却符合大明律的律法,让人根本就挑不出毛病来。当判决下来后,文官集团和勋贵们倒是无所谓,尤其是前者对于藩王根本就没好感,而且四藩都已做出谋反的骇人听闻的事来了,要是换在一般人身上哪里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仅仅只是除了首恶,其余人全都保住了性命,就算是降爵可依旧还有爵位啊!这已是宗室的优待了。

就连大部分宗室虽对这个结果心中戚戚,略有不安,可也没办法反驳这个判决。毕竟这个判决是由三法司按照律法做出的,而不是皇帝决定的,而且宗室向来不受待见,如果宗室背后没皇帝撑腰的话,地方官员随意欺凌宗室的情况也时有可能,何况这些宗室大部分都是贪图享受胆小怕事之人,只要这把火不烧到自己身上,四藩的下场如何管他们如何呢?

但也有少部分人也不可避免有兔死狐悲的念头,觉得朝廷这样处置实在是太过了。要知道当年宁王叛乱最终也只是诛杀了首恶,宁王的妻儿子女一个都没算后账,反而还在宁王的儿子里挑选了一人继承宁王王爵。

可现在朝廷要一棍子把四藩彻底“打死”这似乎有些过了,如果这样判决的话,万一哪天类似的事不小心落到自己的头上,就算自己只是牵连其中,可仅仅一个降爵就是承受不了的。

就当大明的宗室们心思不一,对此结果议论不休的时候,朱慎锥突然出手了,在拿到三法司的判决后,朱慎锥表面对三法司的判决表示认可,承认这符合大明律法,可也提出了宗室不同于常人的问题,并以他皇帝和宗人府大宗正的身份对最终判决进行了修改。

修改的内容如下,四藩暗中图谋造反,虽罪无可赦但身为大明亲王却可法外开恩,念其宗室亲王身份,由皇帝赦免免去死罪,余生囚禁凤阳。至于四藩身边的那些人,比如太监、管家和姻亲参与谋反事中的依三法司判决执行,夷三族并发卖家人。

四藩各宗宗室中人,妻儿子女免去贬为庶人之罪,但降爵不可避免,王世子直接降为镇国将军,普通王子降为辅国将军,其余各降一二不等,其母由生子赡养,夺原王妃浩命改夫人,其余未生子女子可放归回家,或由庶子赡养,并需要得到宗人府的同意。

至于王府家财一应查抄后由降爵后各自身份再以宗人府按例发还部分,但所发还部分仅仅只是财物,不包括土地房屋等,而且除第一次作为安置数额略多些外,其余部分未来只以正常俸禄发放。

此外,这些人全部从封地转为在京师安置,以后不再实封。而之前降爵者也是如此处置,但爵位依旧保留,也算是法外开恩了。

至于四藩的王爵继续保留,由宗人府在四藩内挑选合适宗室继承,当然之后所继承的四藩王爵同样没了封地,实封转为虚封,一并安置在京师居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