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出手漂亮
“这能算是情书吗?”
“我往纸上撒把米,鸡啄的都比这玩个强。”
“皑鸽,你还是另请高明吧,这个我改不了。”
江弦嫌弃的将“情书”递回去。
陈红也在旁边阴阳怪气,音调拖得很长。
“太次了我们班的学生写的都比这个好。”
其实她看不出好坏,但她知道得和江弦站在同一战线,同仇敌忾,打倒这个an动势力老男人。
陈皑鸽不死心。
“别啊江兄,你帮我好好改改吧。”
“改是改不了,要我说干脆扔掉,重新写一篇得了。”
“江兄,要不你替我来上一篇?”陈皑鸽试探着问。
陈红又翻白眼,更加看不上这人。
陈皑鸽才不管小孩姐的感受,“放心,不白请伱出手,必有重谢!”
“谢不谢的,主要咱都哥们儿。”
江弦乐乐呵呵的,变了张脸,“你的那位姑娘叫什么名字?”
“孙加林。”
“职业呢?”
“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跟我一个南城一个北城。”
“有什么兴趣爱好?”
“穿新衣裳、看电影、看文学杂刊她英语挺不错的,在考伽拿大皇家大学。”
“行,我知道了,不过我挺忙的,得过一礼拜你再上我这取。”
“一礼拜?”陈皑鸽纠结半天,最后相信江弦的水平值得等待。
“行,我到时候再来。”
“沈老师,忙着呢?”江弦得了闲,就去跟沈从文套近乎。
沈从文要把关剧组的服饰,这些天干脆就住在了招待所。
服饰这块他极专业。
沈从文离开燕京大学后,曾在历史博物馆工作过很长时间,做文物解说员。
就是博物馆里志愿者常干的活儿,为参观者解读文物。
当时来博物馆的游客,恐怕都不知道面前这个解说员,就是从前那个大才子:沈从文。
也是因为这段经历,他的后半生,几乎全浸淫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并着手出版服饰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一写就是21年,有人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生生熬死他的一本书。
“小江,凌导刚来的消息,电影的拍摄地定了。”
“是么?在哪啊?”
沈从文眼中流露出一丝怀念,“镇筸城,那里也是我的家乡。”
“应该是座极美的小城吧。”江弦大概知道那地儿,后来改名成了凤凰古城。
《湘西剿匪记《血鼓《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湘女萧萧《神枪血恨.这些个影片都曾在那儿取景。
开机时间临近,《边城剧组的演员们正式搬入了招待所,冯汉元、刘魁、金风、石磊.石磊这小伙子,帅的跟江弦似得。
朱琳也被从医科院借调了过来,随组拍摄。
“他们每天给我5毛钱补贴呢!”妹子特兴奋。
“是么?”江弦与民同乐的拍拍手,“真好、真好。”
朱琳又好奇。
“你编剧本他们给了你多少稿酬?”
这会儿剧本稿酬标准未定,改编剧本靠作者和原著的影响力综合评定,上一个标准则是60年代出的,长故事片剧本稿酬,每部20006000元,短故事片5001500元。
“我们这属于联合编剧,带我一共四个编剧,分下来给了我500。”
“.”
朱琳把嘴嘟上了。
话说,这年代演员不给片酬。
这会儿演员就是一份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每月和工人一样,从单位、话剧团领取工资,待遇按工龄长短、贡献大小评定。
北影厂的金,张金玲演了《渡江侦察记后全国闻名,每月工资30块钱。
补贴就更别提了,刘小庆拍《火烧圆明园,梁家辉每天饭票吃不完拿去冲马桶,刘小庆每天自己掏钱买饭吃,给她气的嚎啕大哭要吃肉。
出国交流,演员穷的只能上北影厂服装库借服装,接待外国代表团,收到礼物价值5元钱以上,必须上交组织。
“啊朱琳姐,大江哥坏”
“江弦,你怎么一天天的净欺负小孩儿。”
“我逗她玩儿呢。”
这段在北影厂住的时光,算是朱琳和江弦俩人接触最频繁的一段了。
俩人都住招待所,每天一睡醒,就能见着面儿。
“来来来,吃大白兔。”江弦从抽屉里取出几块奶,分发给她们俩。
大美人、小美人,站到一块真养眼啊。
“小江。”
正想着,沈老爷子恰巧从门口路过,江弦赶紧把他老人家招呼进门。“沈老师,吃、吃。”
“我就不了嘛你们年轻人吃哟,还挺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