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小股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摆布。
那些曾经对股市充满憧憬与梦想的人们,此刻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逐渐开始冷静下来。不管如何,置地集团对香江电话公司的收购,注定在香江引起很大的轰动。
而在香江商界顶级圈子里,李加诚、沈弼、西门·凯瑟克等大佬纷纷震惊不已。
他们没想到,林浩然竟然再次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如此大手笔的收购。
李加诚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果然是他……看来,我即便拥有了和记黄埔,也难于超越林浩然,而且我和他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
李加诚无疑怀揣着宏大的野心,在成功拿下和记黄埔的控股权,以及得到汇沣银行的鼎力支持后,他的野心更是如野草般疯长,难以遏制。
在他的宏伟蓝图中,他梦想着成为香江乃至整个亚洲无可争议的财富领袖,甚至在全球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现实却给他摆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林浩然,这位两年前才崛起的商业新秀如今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林浩然麾下已集置地集团、港灯集团、万青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香江电话公司等众多行业巨头于一身,其商业帝国之庞大,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李加诚手中的筹码似乎显得捉襟见肘,仅有一家长江实业和一家和记黄埔作为支撑。
他还有超越林浩然的机会吗?
面对这样的差距,李加诚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另一边,沈弼则拨通了林浩然的电话,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林先生,恭喜你,香江电话公司的收购,真是令人惊叹。”
沈弼之所以心情复杂,是因为他知道,虽然汇沣银行如今表面上依然是香江第一大公司,可综合实力而言,其实林浩然已经超越汇沣银行了。
因为,林浩然旗下的那几家大企业,基本都能够排名在香江前三十。
甚至,置地集团和港灯集团都是排名前十的巨头。
万青集团如果不是私人企业,而是上市企业,那么它也必定能够进入香江上市企业前十名。
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已经涵盖了香江各行各业,实力很显然已经超越汇沣银行,这足以让林浩然个人成为香江第一大财团了。
这种情况,沈弼也唯有感到深深的无奈。
原本他们帮助包裕刚获得九龙仓,为的就是让怡和洋行彻底被汇沣银行超越,从而成为香江第一大财团。
可如今,短短两年时间过去,汇沣银行第一大财团的地位就已经彻底失去了。
他们辛辛苦苦的布局,就这么没了,这让他的心情既无奈,又复杂。
林浩然淡然一笑,谦逊地回应道:“沈弼先生言重了,这不过是我们在香江众多布局中极为平常的一环罢了。”
“林先生,您的商业布局我深感敬佩,不过,我还是要提醒您,随着你的商业帝国不断壮大,你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谦逊和低调的态度,我们汇沣银行很乐意成为您旗下各企业的合作伙伴!”沈弼语意味深长地说道。
“当然,沈弼先生,我也乐意与汇沣银行保持更加紧密的合作,别忘了,我可是汇沣银行的董事会成员!”林浩然仿佛没听明白沈弼的话中话似的,爽朗地回答道。
他知道,在商界,树大招风是常有的事,但他并不惧怕竞争和挑战。
如今,林浩然的商业帝国在香江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随着香江电话公司被纳入麾下,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香江的每一个角落。
从地产、零售、能源、电力、建筑材料、投资、金融、交通到通讯,林浩然的商业版图几乎涵盖了所有关键行业。
这种全方位的布局不仅让他在香江商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也让他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正如沈弼所言,随着林浩然的商业帝国不断壮大,他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
特别是汇沣银行,以其一贯的霸道作风,沈弼很可能会意识到林浩然所带来的威胁,并暗中与李加诚等商界巨头联手,试图通过合作来共同抵御这股新兴势力的崛起。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他们的臆测和担忧罢了。
对于林浩然而言,这些潜在的联合与对抗不过是商界常态中的一抹涟漪。
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香江这片弹丸之地,而是放眼全球,思考着如何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拳脚。
收购香江电话公司,对他而言,不过是随手布局的一枚棋子,目的是为了掌控香江未来的通信行业,为他的商业帝国铺设一条坚实的信息高速公路。
这一步棋,既是对香江市场的深入渗透,也是对未来全球通信领域的一次战略占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