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0章 林黛玉的猫咪耳朵(2 / 2)喜欢喝豆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岳凌抻了抻衣袖道:“要是能将这袖口改得松些就好了,还有束腰……”

岳凌指出了几处不太舒服的地方,晴雯都一一用心记了下来,内心反而略有些安宁。既然岳凌会提出来,那肯定就要用她了,也不会再将她赶出门去。

林黛玉在一旁建议道:“不如量一下尺寸的好,晴雯只是按照岳大哥旧衣裳的尺寸做的,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

紫鹃递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卷尺,帮着晴雯一同测起了岳凌的尺寸。

两个小姑娘的手在岳凌的身上游走,从对肩,到腰部,再到大腿、小腿的宽窄粗细,到脚底的尺寸都一并量了,没有遗漏。

起初两人的动作还规矩的很,量着量着,就顺势从岳凌的身上抹过了。

岳凌倒是没什么感觉,只当两个小姑娘是无意的。

事实上,两个专心做事的小姑娘也的确是无意的,只是等摸过之后,回味过来,又不禁脸上臊红。

林黛玉眼神微眯,眉头是越皱越紧了。

“看来,这晴雯也不是个能让人放心的。皇后娘娘说的人选,她也不是个合适的!”

“真是心烦,这满屋的姑娘,倒没一人能通我的心意,礼法在何处,家教在何处?”

轻哼一声,林黛玉浅啜着香茗,不再看了,眼不见心不烦。

半晌,两个小姑娘收了尺,红着脸道:“都量好了。”

岳凌舒出了一口气,望向晴雯,不禁暗暗想道:“晴雯的这一手女红应该用起来,倒不能浪费了。”

“说来……香菱好久没来找过我了,之前她说能为我穿些衣裳助兴,还不知作不作数了。”

岳凌的手放在了那领口的绒毛上,思绪又飘了起来,“不单单是衣服,这绒毛能嵌进领口里,让晴雯做一点小头饰,尾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以后不妨试一试。”

“给秦可卿做一双狐狸尾巴和耳朵……”

目光无意之间撇向了始终盯在自己身上的林妹妹,岳凌脑中突然冒出了林黛玉戴着猫咪耳朵的模样。

“猫咪耳朵像是更适合林妹妹……真,真想看看呀……”

只是幻想了一下,岳凌的心脏就扑通扑通跳得更剧烈了,有种要流鼻血的生理冲动。

轻咳了声,岳凌收回逐渐跑偏的思绪,沉下口气,正了正脸色,道:“外面还有公事没做完,我就先走了,你们在房中顽乐就好。”

林黛玉并未察觉出岳凌脸上的异样,想要出门为岳凌送行,又因天气寒冷,让岳凌留在了房里。

紫鹃一路将岳凌送了出去,林黛玉只好透过月洞窗往外望着二人的背影,直至过了转角处再不见了之后,回过头才与晴雯问道:“要是让你做一件同样款式的,但颜色能适合女子穿,你还能不能做得出来?”

晴雯也很是聪慧,听出了林黛玉话里的含义,自是想与岳凌穿成一样的。

自己的地位能够在府里稳固,晴雯还得要感谢林黛玉呢,此刻林黛玉有请求,即便女子的衣服比男子的更难做,更费时费力,晴雯也都不会拒绝。

“能做,年节之前,应该能做成,姑娘的尺寸也不算大。”

林黛玉欣喜的眨眨眼,“真的,改了这件,再做一件新衣,会不会太劳烦你了?”

晴雯摇头,“我本来就是后来的,平日分不到什么差事,如今又添了十二个姑娘进来,就更没我的活计了,有大把的时间用来裁衣,若是姑娘也喜欢,我也给姑娘量一下尺寸吧?”

林黛玉点点头,起身摊着手问道:“这样吗?”

晴雯又取来了尺子,上上下下的量了起来。

“有点痒……”

“不好意思,是我不小心碰到的。”

“没事……”

林黛玉脸上微微挂粉,心底念道:“嗯,也算是个好丫头嘛……”

……

冬月二十八,

苏州署衙银库,

要说如今苏州最忙的衙门,还不是新成立的市舶司,反而是这银库。

数九寒冬,衙役们反而赤裸着上身,来来往往的挑着装满白银的木头箱子,清点数目,存入库中。

各个挥汗如雨,不知寒冷。

“真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要是都打开摆在面前,如同金山银山一般。”

苏墨筠捧着一册账目,伴在岳凌身侧,一同查验着每一箱的银子。

岳凌默默颔首,从他的角度看来,这银子的数目也有点超过预期了。

苏墨筠又道:“还有人家要以金子来缴税银,世面上的银子越来越少了,连金子能兑的银子都少了,真是奇观。”

“这么收下去,我只怕银子收没了,苏州城的铺面都是一滩死水,怕是不好在兴起了。”

岳凌摇头道:“不会收尽的,更何况我们还要放一批银子出去,供给那些来借贷的人去造船。而且,百姓们平日用铜板居多,银子还是这些富户们再用,波及不到百姓,便伤不到根。”

适时,正有个抬着木箱的小吏,脚下一软,滑倒在地。

百斤重的银箱子,顺势就滑了过来,眼瞅着就要砸到那人身上。

岳凌猛地一踏地面,闪身来到小吏面前,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下,一手顶住了木箱,一手将小吏拖了出来。

片刻安宁,周围一片喝彩之声响起。

小吏也从惊恐中回过神,立即跪倒在地,拜道:“多谢侯爷救命之恩,多谢侯爷救命之恩!”

岳凌扶着他起身,又环视了周遭众人道:“累了就都去歇歇,做事可千万小心着些,安全第一。”

身旁小吏立即道:“不累不累,只是刚才脚下打滑,一不小心就倒了。今日是我们最扬眉吐气的一天了,哪会累呢?”

“正是!”

“侯爷,他说的没错。”

岳凌笑着摇头,微叹了口气。

小吏还怕岳凌不知他们是什么意思,又解释道:“从前,百姓们只当我们是欺软怕硬的,百姓犯事我们就水火棍伺候,那些有钱有权的,我们是屁也不敢放一个,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这事,在背后戳我们的脊梁骨。”

“可那大户谁人敢管,披了这一身皮,那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可没什么本事。带簪缨的不敢管,我们泥腿子就更不敢了。”

“可今天我们从那些大户家中收了这么银子,心里正是爽快,路上遇到的百姓,那都高看我们一眼,虽是借了侯爷的威风,但弟兄们今日真的高兴。”

苏墨筠上前道:“好好,侯爷知道你们的意思,但也得注意点自身安危,可别乐极生悲了。你呢,也别在这忙着了,累了的都下来喝口水,一会儿自还有官兵来帮忙。”

安抚了众人先停了工,岳凌和苏墨筠两人重新回到了衙堂上,核算起了账目。

噼里啪啦的打了一阵算盘,岳凌问道:“如今一共有多少两?”

苏墨筠答道:“足足有两千三百万两了,这还没交齐呢。”

岳凌也是微微一怔,当他看到府库已经存不下木箱的时候,就感觉这银子的数目超过预期了,可没想到竟然是超过了这么多。

要知道,这还只是牵扯了双屿岛一案的部分大户,并非整个江浙地区的财富。

见了岳凌的脸色,苏墨筠又解释道:“这其中有两个盐商总商就贡献了不少。”

“盐商?”

苏墨筠颔首道:“两个扬州盐商,总计就缴六百万两。”

“六百万?”岳凌接过账目一番,叹道:“这些个盐商是真巨富。”

苏墨筠不置可否,“他们有多少家财,或许他们自己都没个明确的数目,只是粗略估算了一遍,便缴出个不小的数目,恐怕这两家,都得有上千万的资产了。”

“也难怪每逢国事,陛下都要这些盐商捐输,他们真是占有太多财富了。”

岳凌应道:“这便是我们此举的意义,这财富攥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对百姓都无益处,得让白银如活水,在普罗大众中流淌起来,那才叫有用。”

苏墨筠听着岳凌的话,若有所悟道:“时至今日,我倒是能听明白侯爷的一些话了。”

岳凌回过身,拍了拍他的肩头,“你从科举取士,习四书五经,读圣人之言,能很快转变到政事治理上来,也属实不易。”

“或许在你眼中,我这种不是科举出身的人,并非正途,也配不上评论经文,但依我之见,圣人之言是劝人向善,而非能治理国家。”

“他只会告诉你什么是对,却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如何做。日后,还需你在平日多加思考,担起这推行新政的重任来。”

苏墨筠脸色一滞,记下了岳凌的肺腑之言,而后双手抱拳,道:“学生受教了。”

岳凌松了口气道:“之前你所说,想要求陛下宽限苏州赋税,我想,待这些银子押送入京之后,事情应当就八九不离十了。”

“可惜,陛下一直忧心国库,突然见到这么多银子摆在面前会是什么表情,我倒是没机会看见了。”

苏墨筠抬起头,与岳凌相视一笑,尽皆摇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